與此同時,“魚龍混雜”的
碳交易行業,有時也會加深外界對于某些項目開發門檻的“誤解”,過度放大預期。
“我見到過挺多不專業的市場參與者,主動向林業主管部門以及林權所有者宣傳可開發的CCER的價值,動輒就是測算出了上千萬元的經濟價值,實際上遠遠沒有這么多。”鄭江灼表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經常把“林業碳匯”和“一片林子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兩個概念劃上等號,而現實中,經過核證的林業碳匯要在后者的前提下滿足“新造林”等多重要求。
多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當前,無論是CCER的“買方”還是“賣方”,雙方都經常在交易中感到一些為難之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