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自媒體 查看內容
    • 3991
    • 0
    • 分享到

    半年已過,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如何?

    2018-6-20 16:04

    來源: cnenergy

     “我們原計劃舉行一個百人左右的會議,沒想到通知發出去,短短幾天就有接近300人報名。會議開了近4個小時,現場仍堅持坐著這么多人,足見大家對碳市場的關注和熱情。”6月13日舉行的全國低碳日碳市場經驗交流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下稱“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如此感慨。

          

    6月13日,是氣候司由國家發改委轉隸到生態環境部后的第一個低碳日,也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繼去年啟動后的首次亮相。6年醞釀、7地試點,歷經漫長“前奏”的碳市場依舊熱度不減。半年建設進展究竟如何?從地方試點延伸至全國市場,實踐中挑戰幾何?下一階段發展重點又在何處?會議現場,多方業內人士向記者展開分析。

    文 | 朱妍

     中國能源報記者  

          

     新進展—— 

     尚處基礎建設期,火電企業計劃全納入 

          

    去年12月19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著我國碳市場正式啟動。

          

    碳市場建設不僅關乎我國綠色發展,更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履行國際承諾的重要手段。根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全國碳市場建設將分三階段推進。首先用一年左右時間,完成數據報送、注冊登記、交易等能力建設、制度完善。也就是說,近半年尚處基礎建設階段,真正實現交易或待2020年左右。

          

    那么,半年已過,基礎打得如何了?

          

    據氣候司司長李高介紹,碳排放歷史數據報送與核查工作已全面開展,各地除按要求報送2016-2017年數據外,還展開了排放監測計劃制定工作。在總結試點經驗及征求專家建議的基礎上,配額有償分配、基準線、價格調控風險管理等碳市場重要機制也已開始制定。為加強能力建設,氣候司還計劃對地方主管部門、重點排放單位、第三方核查機構開展大規模培訓。

          

    其中針對首個納入的發電行業,氣候司正在聯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開展配額分配試算、交易細則制定等關鍵工作,并已啟動發電行業碳排放交易技術指南編制。

          

    “2017年單位火電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844克/千瓦時,較2005年下降19.5%。實際上,我們的供電煤耗和凈效率已是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高級工程師石麗娜表示。盡管如此,按照年排放達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或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煤及以上的“門檻”,裝機容量6000-7000千瓦級以上的獨立法人火電廠仍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意味著1700多家火電企業或將全部覆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30億噸。

          

    記者進一步從接近氣候司人士處獲悉,目前進展實際要好于預期。“很多準備工作其實已經完成,換句話說,具備了第二階段開展發電行業模擬交易的條件,只等主管部門下達通知。”該人士稱。


     新挑戰—— 

     配額如何分?空間有多大? 

          

    建設方向清晰,道路卻有曲折。記者了解到,因各試點間存在不小差異,全國市場也無現成經驗參照,從試點省市走向統一市場的過程不乏挑戰。

          

    首先是最受關注的配額分配。“全國方案暫未出臺,但從試點看,有的大機組配額基準過低,小機組偏高,造成能耗低、排放小的大機組反而缺額大,減碳成本增加。還有的熱電聯產機組配額過低,尤其是工業供熱機組,供熱越多缺口越大,這些都與碳市場初衷相悖。”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主任肖建平稱。

          

    該說法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科的同意。“試點現在普遍采用基準線分配法,同一型號機組對標行業先進參數。但實際,并非所有機組都能達到理想狀態,實際運行狀況直接影響減排成本,分配時卻未將其考慮在內。”

          

    但從另一角度看,基準線法相比現有其他分配方式更為合理。“且減排成本也與電力市場自身運轉相關,單靠碳市場的力量并不能徹底解決。”王科稱。

          

    配額問題進一步帶來的則是成本擔憂。在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部門經理崔馨看來,在當前火電機組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配額過緊無疑將增加負擔。“設置減排目標時,希望能給發電行業預留空間,激勵減排也要滿足實際電力需求增長,并考慮企業成本壓力。”

          

    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高級主管孟慶慶也稱,碳減排將成企業決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進而影響發電利潤的平衡點。“根據碳市場發展,我們將結合自身配額、成本等,進一步調整發電計劃。”

          

    此外,還有電力減排空間的制約。“發電行業因基礎好而先行進入,但也對其減排效果造成一定限制。30億噸二氧化碳中,靠火電技術實現減排的潛力僅約5億噸,進一步提高發電效率的減排空間十分有限。”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而因現行電價機制,發電行業減排成本很難傳遞到終端用戶,也難以激勵用戶參與減排。長此以往,易出現市場不活躍、碳價扭曲、效率不高等風險。


     新方向——

     供需兩側聯動促碳減排 

          

    留給發電行業的減排空間到底還有多少?在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看來,這與技術、經濟性等因素相關,不能簡單一概而論,關鍵還在于減排要求與發展之間的協調。“對于發電企業而言,既要具備先進技術,還要在最佳狀態下運行,才可達到最優效率,進而達到減排效果。”

          

    何建坤則認為,除發電側外,還應關注終端用電需求減排。“石化、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節電潛力很大,如將這部分力量考慮進來,效果將比電力系統本身減排更突出。一方面,供需聯動,多方面推進電力行業減排;另一方面,也要盡快引導其他行業進入碳市場,避免長期單一行業造成隱患。”

          

    圍繞配額問題,何建坤用“適度從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在目前基準法和歷史法的基礎上,可進一步探索企業總額分配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的方式,以實現減排目標為導向的同時,推動分配機制更加靈活有效。

         

     “最終無論采用何種方案,都不可能讓各方全部滿意,主要還是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從企業出發,王志軒表示,只要配額分配合理,長遠來看必將降低減排成本。“企業虧損應找準問題對癥下藥,而不是將成本歸結于碳市場。”

          

    同樣積極尋找對策的,也有電力企業自身。“比如,可否結合大型發電集團實際情況,推行整體履約或分區域履約的辦法,允許集團內部自行消化配額。這樣既能發揮集團資源調配的優勢,也可避免履約前臨時、集中交易量過大擾亂市場。”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部門副主任梁昌乾建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