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源自股票市場首次公開發行的概念,指在
數字貨幣正式上交易所(或者正式發幣)之前由不特定對象出錢購買的代幣,一般情況在正式發行之前購買的代幣價格比較低,也稱為“私募”。
區塊鏈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它將首先改變我們的信用體系的機制。而如何完善這個信用機制的建立如今落在區塊鏈的頭上。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新興技術,區塊鏈被寄予厚望。通過
區塊鏈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分布式不可篡改的技術理念,用來幫助完整這個信任體系。而基于這個信用體系而生的
金融服務、股權投資、加密數字貨幣等應用場景將會是區塊鏈技術實現直接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數字貨幣的ICO相比傳統的融資方式完全是一個創舉,可以讓項目方很方便快速的募集到項目的啟動資金,但同時,由于門檻實在太低,完全什么都沒有的空氣項目也跑出來圈錢的情況比比皆是。從而,它的合法性很快就受到了質疑。有一些國家包括我國是完全禁止ICO的,即使在ICO合法的一些國家也正在對ICO進行規范和限制,這其中包括被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
在2017年,虛擬幣市場回報率最高方式的并不是主流的
比特幣或
以太坊,而是參與Pre-ICO(ICO前的私募),當時以極低的價格參與項目募幣,換取項目方的代幣,待代幣登錄交易所后往往可獲得數十倍的收益。
以至于區分投資能力的方式變成了“能否找到百倍千倍幣”。即便在去年9月七部委要求立即停止各類ICO后,伴隨比特幣大漲行情影響,這些代幣在上市后仍能創造巨大的收益,讓更多人想方設法參與,隨著2017年末比特幣沖擊2萬美元高點失敗后帶來的不斷下跌,ICO紅利戛然而止,參與者大多血本無歸。
據統計,2018年后登陸各大交易所的247種虛擬貨幣中,有87.5%長期處于破發狀態,算上曾登陸交易所破發后,二次上大交易所壓低價格的幣種,這一比例接近90%。真正達到10倍以上收益的不到3%。
在比特幣沖擊2萬美元高點失敗后不斷下跌,ICO紅利戛然而止,參與者大多血本無歸。事實證明,伴生在低門檻之上的ICO項目99%是不靠譜的,只靠一份白皮書便出來圈錢的項目比比皆是,ICO將無法避免地退出歷史舞臺。
IDO模式逐漸走向舞臺的中間,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