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碳中和 查看內容
    • 467
    • 0
    • 分享到

    我國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年來成效顯著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2023-9-27 07:12

    來源: 人民日報

    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推行,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1.2萬面定日鏡緊隨太陽而動,將陽光反射到集熱塔上。西北地區戈壁荒漠上的百兆瓦級熔鹽塔式光熱電站,設計年發電量達3.9億千瓦時。

    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把二氧化碳送到海底。建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預計每年可封存約30萬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雙碳”目標提出3年來,我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動能源革命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

    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占整體碳排放的比例超過80%,能源生產環節降碳對于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

    8月31日,世界首個630攝氏度二次再熱火電工程在山東鄆城開建,發電機組已經發過一次電的主蒸汽,將再次收回鍋爐循環加熱使用。“比常規煤電機組每年節約標煤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4.5萬噸。”大唐鄆城項目工程建設總指揮林躍介紹。

    我國開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新增煤電機組執行更嚴格節能標準,發電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長江干流,烏東德、白鶴灘等6座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超710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可滿足3億多人一年的用電需求。張北草原,一塊塊光伏板、一臺臺風機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源源不斷的綠電點亮北京的燈。

    截至2022年,煤炭在全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已從2012年的68.5%大幅下降到56.2%,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增長到25.9%。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和在建核電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約占我國總裝機的48.8%。”

    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為全球減排作出了積極貢獻。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超28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

    ——重點行業領域大力實施降碳減污行動。

    工業生產、建筑運行、交通運輸等是消耗能源和產生碳排放的主要環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

    推進工業綠色發展。江蘇溧水天山水泥有限公司和當地供電部門合力探索“綜合碳管理”,通過開發碳排放在線監測管理系統,結合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等建設,年減少碳排放近百萬噸。

    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鋼鐵約3億噸、水泥4億噸、平板玻璃1.5億重量箱。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以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外貿增長新動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1.6%。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北京通州區,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160地塊項目現場,建設者們忙著對建筑保溫隔熱情況進行檢測。項目經理許有越介紹:“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超過一半,僅綠色防水隔氣膜一項就能減少15%以上的碳排放。”

    2022年,我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91.2%;推動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改造,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5%。

    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我國首個交通與能源融合示范工程今年5月在山東濟寧建成并正式并網發電,利用高速公路邊坡等空地建設光伏發電設施,為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新能源汽車提供綠色電能。“截至8月初,累計發電量超500萬千瓦時,節約標煤約1800噸。”中國能建交能融合棗菏項目技術負責人高抗說。

    持續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進交通運輸工具綠色轉型。2022年全國鐵路貨運發送量同比增長4.4%,水路貨運發送量同比增長3.8%。

    ——綠色低碳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持續加強。

    8月,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建成投產,這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制綠氫項目。攻堅克難,自主創新,項目所用的光伏組件、電解槽等重大設備及核心材料全部實現國產化。

    6月,國家能源集團江蘇泰州電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正式投產,這是亞洲最大火電CCUS項目,每年可捕集消納二氧化碳50萬噸。“我們自主研發了新一代高容量、低能耗吸收劑,集成了新型填料、高效胺回收等技術,二氧化碳捕集率大于90%。”江蘇泰州電廠總工程師劉建東介紹。

    推進“雙碳”工作,科技創新是關鍵支撐。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建造能力領跑世界,量產單晶電池轉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全球首臺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具有自主品牌的“華龍一號”等三代大型先進壓水堆技術批量應用,氫能、燃料電池、新型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

    “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強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建成5個“雙碳”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可再生能源技術等重點研發專項,形成了覆蓋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制造體系,綠色技術裝備和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