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驥:首先是全民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人原來都不知道什么叫達峰、中和,經過宣示這一目標,及后續一系列活動、研討、文件等,大大普及了全民關于“雙碳”目標的知識。
其次,從政策體系角度,過去不到三年時間內形成了“1+N”的政策體系。盡管有的沒有定量、還比較籠統,但畢竟為政策搭建起了“四梁八柱”,勾勒出總體的目標方向和路線圖。此外,它分門別類,為一些重大問題、重要行業領域提供了明確的導引,可以作為進一步發展政策的重要基礎。
第三個成果在研究界。很多基層單位、高校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做了很多研究,尤其在中國“雙碳”的目標設置、重點領域的識別、實現手段等方面。
從企業角度看,很多企業也紛紛把“雙碳”納入工作戰略和方向,在技術、工程和管理級別開展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從大的戰略宣示,到政策的框架、研究,再到實踐,這一局面打開了。
在實際的節能減排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成果。風電、光伏的裝機量、發電量占比迅速提高,把中國的
能源轉型推到新的歷史起點,完全超出了三年前的想象。
過去三年的很多技術變革,使中國的“雙碳”走上軌道。數字經濟、5G、AI、工業互聯網、儲能、充電樁、云計算、大數據中心等新興戰略產業,既能夠提高效率,也有利于節能減排。
界面新聞:作為這三年的重要成果之一,“1+N”政策體系,還有進一步完善之處嗎?
鄒驥:“1+N”政策體系建立了框架,指引了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之后政策怎么落地、有無硬核的措施來支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改善的空間。
可能需要把政策體系和具體的投資、研發、項目、貿易結合起來,以及加上“價稅財金”(價格、稅收、財政、
金融)等手段。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