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已經有不少地方在不斷地嘗試之中找到了破題之法,點起了“雙碳”的星星之火。通常,我們比較關注的是工業、交通這些領域的綠色化、
低碳化。但其實,對于縣里面來講,
農業領域的減排也是至關重要的。就我國現階段的情況而言,農業二氧化
碳排放量已經進入了一個平臺期,這就意味著未來深度減排的空間比較小。怎么才能“碳”出新路呢?關鍵詞是“優化升級”。
在
浙江省的安吉縣,有一片廣袤的竹海。全縣大概是有將近90萬畝的毛竹林。毛竹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關鍵是新增的碳匯怎么利用?生態增收如何進一步放大?2022年夏天,我去安吉調研的時候,參觀了當地的兩山合作社。安吉就是通過兩山合作社,把全縣的竹林資源統一地收儲起來,然后進入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兌換成真金白銀。那么,碳匯所得的收入怎么分配呢?當地又建立起了收益反哺機制,把碳匯所得收入的80%反哺給被收儲的村集體。當地的老百姓說,自從縣里面搞了這個竹林碳匯之后,家里每年的收入能夠多出來一萬多塊錢,經濟效益是實打實的好。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小毛竹也能撬動大產業,竹海也能變金山。我們因地制宜地去走綠色、創新、開放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傳統產業也能向價值鏈的上游不斷升級。
在調研的時候,有的地方就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他們說,感覺綠水青山在發達地區才是金山銀山,在我們欠發達地區,守著綠水青山,不知道怎么把它變成金山銀山。那么,在“雙碳”戰略背景下,中西部地區也能“點綠成金”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
內蒙古的
鄂爾多斯和
陜西榆林之間,有一片含水沙漠,叫毛烏素。這里的沙漠有一個特點,向下挖個幾十厘米是含水層,但是再向下挖個一米多就變成干沙了。我們吃燒烤的時候用的紅柳枝,就是在那里成長起來的。但是如果任由紅柳野蠻生長,根系穿過含水層之后就很難生存,所以每年要把紅柳枝砍掉一部分,讓它橫向的發展。但是每年把砍掉的紅柳枝向外運輸,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就地燃燒又有風險。該怎么辦?地方政府去請教了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告訴他們,紅柳枝曬干了之后就是生物質,建發電廠,生物質就能發電,這下子紅柳枝的去處有著落了,但是發電燃燒產生的草木灰該怎么處理呢?研究人員又給出了一個主意,說有一個物種叫微藻,微藻這個物種給點兒水就能活,很適合在當地生長。草木灰恰好能夠作為微藻養殖的肥料。微藻養成之后,一部分運出去賣,一部分把它噴到沙漠上,還能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這樣,發電燃燒產生的廢棄物也得到了綜合利用。發電廠還是會排放一定的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怎么辦呢?大家知道,我們傳統的驅油方式是把水注入到地下,然后把油給驅上來。但是當地本來就缺水,遇到干旱的時候,油田的產量大大受到影響。在發電廠旁邊有一個油田,這個油田從外面引進了一個新的技術,這個技術可以把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直接給捕集起來,然后把它注入到地下,替代水,把石油給驅上來。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不但實現了深度減排,還形成了生物質發電的產業鏈。破除“就碳論碳”的固有思維,中西部地區也能“點綠成金”。所以說,因地制宜走綠色、創新、開放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新興產業也是增長新引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