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通過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緩解熱島效應和城市內澇。其中,主要需在雨水源頭控制設施、管網(廊道)排水設施、河流湖泊蓄水設施等方面建設立體的城市海綿體。
然而,由于對海綿城市建設認識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等因素,一些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主要以“末端”治理為主,更加重視管網(廊道)、防洪堤等“灰色設施”工程項目。在沒有源頭分布式控制的情況下,極易導致城市在強降雨過程中防洪排澇往往過度集中,一旦降雨量增大就會形成洪澇災害。更不用說在極端強降雨頻率逐步增多情況下,原有建設標準的管網(廊道)、防洪堤等已難以應對更極端的降雨量帶來的沖擊。
在此背景下,海綿城市建設需更注重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濕地、水體等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以及建筑、道路、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和緩釋作用,建設更多海綿城市“綠色設施”。其中,包括建設下凹式綠地、透水鋪磚、綠色屋頂等源頭控制設施;建設雨水花園、人工濕地等設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海綿體(蓄水)功能;不改變自然水系脈絡下,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提升河流河道的泄洪排洪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建設管網(廊道)、防洪堤等“灰色設施”并根據現有氣候條件適當提高建設標準,仍然是緩解城市內澇的必要措施。既要扭轉過度依賴“灰色設施”的治理方式,也要避免只強調生態措施和源頭治理的思路,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