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暖影響下,我國降水帶逐年向北轉移的趨勢明顯,北方降雨量顯著增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暖濕特征明顯,平均年降水量672.1毫米,其中北方降水偏多,降雨量更是高居歷史第二位,僅次于1964年,
北京、
天津、
河北年降水量均為歷史最多。
然而,在我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城市防洪排澇等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基本以降水量歷史均值為參考標準,缺少對降水量歷史極值以及極端天氣演變趨勢的考量。在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多的情況下,北方城市發生內澇的現象便頻繁出現。
海綿城市建設是緩解城市內澇的重要舉措之一,使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和韌性。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從2015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政策出臺以來,我國海綿城市整體還處在發展和局域性建設階段,大部分城市“海綿體”都屬于試點性質,體積較小,“海綿體”所應有的效果發揮不明顯。2021年,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的通知》,開始通過財政資金支持開展全域性海綿城市建設。面對逐步增多的降雨環境和日益嚴峻的極端強降雨天氣,北方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步伐亟須加快。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