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要求我們在實現“雙碳”目標時把握共擔全球責任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辯證統一關系。履行“雙碳”承諾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自主行動需要我們激發策略活力。保持戰略定力是激發策略活力的有力保證,激發策略活力是保持戰略定力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
低碳發展道路,啟動全國
碳市場交易,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但是,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
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無疑是一場硬仗,必須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一方面,中國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作為發展中大國,必須立足我國
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把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作主,決不受他人左右。要堅持先立后破、破立并舉原則,堅持穩中求進,有計劃分步驟實施“雙碳”承諾,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
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五大原則,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四對關系;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要全國統籌、形成合力,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客觀現實,實施差異化、個性化策略;深化改革,不踩“急剎車”,堅持節約能源和降低排放的方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擴大綠色低碳能源供給,大力壓減高耗能高碳排放能源消費,以高質量的供需互動促進任務有效落實;有序推進,不要“亂換擋”,充分考慮客觀實際,通盤謀劃,先立后破,既要做好節能減排的“減法”,也要做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加法”,以產業鏈思維、生態圈理念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作者:王叢霞(
寧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寧夏區委黨校〔寧夏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教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