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把握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中,既要遵循自然界演化的內在規律,給予其充足的自我恢復、休養生息的時間空間,還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已經受損或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單獨依靠自然恢復無法逆轉或逆轉周期長的,必須借助適度的人工修復措施,為自然恢復創造條件和環境,加速恢復進程、提升恢復效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藍天白云重新展現,綠色版圖不斷擴展。但是,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需要我們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一方面,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要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著眼于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質量,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推動形成我國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按照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遵循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原則,宜保則保、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另一方面,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要按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管制要求,針對生態問題及風險,充分考慮區域自然稟賦,因地制宜開展保護修復,提高修復措施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按照規劃確定的用途分區分類開展生態保護修復;以本地適宜的生態系統為優先參照標準,參照生態系統的屬性特征以及未來環境變化因素等,制定適宜本區域自然環境的保護修復目標,優先選擇適宜本地的修復措施和技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