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理解貨幣的本質,我們不妨再來看下20世紀的一個重大發現。在太平洋上一個與世隔絕,未開化的島嶼——雅浦島(Yap)上,市場上僅僅流通三種商品,卻有一套高度發達的貨幣。費幣(fei)是島上的流通貨幣,卻非常與眾不同,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0.3米到3.6米不等。這種錢幣的價值主要由其本身大小決定,同時也要看紋理是否光滑,以及石灰巖的白度如何。
但是,作為貨幣,費幣卻很少需要從一家搬到另一家。對所有者來說,無需持有它。在討價還價之后,當石幣的新主人發現交易設計的幣值太大,不易搬動,他并不在意自己對這塊石頭的所有權有沒有實物保障,甚至不需要為交易做什么記號,石幣還是原封不動地留在原來的主人那里。
這還不是最驚奇的,在島上還有一家人,他們的富裕程度毋庸置疑,眾所周知,然而沒有一個人見過或接觸過這筆財富,這家人自己也不例外;他們家的財富是一塊巨大的費幣,其尺寸也只是在祖輩的口中提到過;在一次海上搬運過程中,因為風暴沉到了海底,直到現在。不管怎么說,人們都認可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人們也承認哪怕在海底,這塊石頭的交易價值也不受到影響,這塊石頭的購買力就如同把它明顯地擺在主人房外一樣,仍然有效。
雅浦島的故事對貨幣起源的傳統理論提出了挑戰。傳統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一件商品,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這也是大多數人認為貨幣是有價值的原因,因為它本來是一件商品,是商品就一定有價值。
但是,雅浦島的石錢并不是這樣的。首先,這么巨大沉重的石頭,大多數情況下比交易的東西難搬得多。再者,這種石幣基本都沒被交換過,甚至那塊海底的石幣,人們都沒見過,更別說讓它成為交易媒介,在人們手中傳遞了。可以看出,雅浦島貨幣體系的本質不是拿石幣做交易媒介,而是別的東西。
究竟是什么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