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部分中,我們將找看看最流行的批處理數據大小。為了確定哪些交易是批處理的,我們從Blockchair下載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比特幣網絡上所有交易的數據集。
我們選擇這段時期是因為手續費危機真正開始于去年11月中旬,與此同時,對交易所批處理交易的需求也隨之而來。所以我們想要捕捉交易所開始批處理交易的影響。當然,更大的樣本會更有意義,但我們的資源有限,所以我們只能從六個月的樣本開始。
我們將交易分組為“批處理”和“非批處理”組,批處理組的交易具有三個或更多的輸出。

(縱軸依次:批處理、非批處理、總量
橫軸依次:交易量、輸入量、輸出量、輸出值)
然后,我們基于它們六個月期間的比特幣總輸出量,將批處理交易分成大致相同的組。我們沒有手動選擇批處理的大小,我們在基于交易價值的基礎上根據批處理的大小將這些樣本分成相等的部分。以下是我們最終的結果:

(縱軸依次:非批處理、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
橫軸依次:批處理大小(輸出) 、交易量、輸出量、輸出值、每筆交易的輸出值、每筆交易的輸出量)
所有批量組在此期間的總輸出值幾乎相同,但它們在此期間的交易量和輸出量卻截然不同。請注意,這六個月期間僅有183,108個“特大型”批處理(含41個或更多的輸出),但是這些批處理卻有2300萬個輸出和30萬個比特幣的輸出值。
請注意,在這種情況下的輸出值是指原始或未經調整的數據。對于我們來說,校準找零和混淆的輸出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是“大概”估計。
我們來看看樣本期間各種批處理大小的交易量:

按批處理大小劃分的每日交易量
(底部標識依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非批處理交易量)

按批處理大小劃分,批處理交易的交易量占比
(底部標識依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非批處理交易量)
與非批處理交易量相比,批處理交易量在相對穩定地增加,盡管最大的部分是小型批處理(3到5個輸出)。輸出量的數據更具啟發性。盡管批處理交易量只占整體交易量相當小的一部分,但它們包含了大量有意義的輸出。讓我們看看如何分解它們:

按批處理大小劃分的輸出量
(底部標識依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非批處理交易量)

各種批處理大小輸出量占比
(底部標識依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非批處理交易量)
最后,我們來看看輸出值。我們看到批處理交易是比特幣價值傳輸的一個重要部分。

按批處理大小劃分的比特幣總輸出值
(底部標識依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非批處理交易量)

各種批處理大小的輸出值占比
(底部標識依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非批處理交易量)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盡管批處理交易平均只占總交易量的12%,但它們卻占所有比特幣輸出值的30%-60%,甚至達到了70%。 我們認為這非常了不起。請記住,“總輸出”的數據并沒有因考慮到找零和混淆輸出而修改; 也就是說,這是未經調整的原始數據。因此,總輸出值并不是比特幣網絡經濟總量的理想近似值。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