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6日,比特幣網絡的交易量在一天內就創下了歷史新高:375,000筆交易,多達25億美元。而就在這前幾天,比特幣網絡的平均交易手續費首次超過了1美元。這些數字一直在上升:到6月初,其平均交易手續費就達到了5.66美元。這是前所未有的。在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的三年時間里,比特幣周平均每筆交易手續費用從未超過31美分。不止于此。在2017年結束之前,比特幣周平均手續費曾高達48美元。而當加密貨幣市場冷靜下來時,比特幣交易量開始驟減,手續費也降至1美元以下。

比特幣飆升最狂熱的日子里,當普通用戶發現自己發送交易所需的手續費比交易金額更高時,他們對比特幣交易批處理技術(batching,將多筆交易輸出合并成單筆交易)的呼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David Harding在8月底寫了一篇關于用批處理來節省成本的博客文章,并每天將其轉貼到reddit的比特幣子版塊下。
這個想法很簡單:對于一次發送多筆交易的實體而言,將多筆輸出合并成單筆交易會更省空間和成本,因為每筆交易都有固定的數據開銷。David發現,如果你將10筆交易合并成一筆交易,而不是單獨發送每一筆,就可以節省75%的區塊空間。從本質上講,批處理是一種將盡可能多的交易打包到比特幣有限的區塊空間中的方法。
當2017年年中比特幣的交易手續費開始攀升時,用戶們開始仔細檢查比特幣區塊鏈中重度使用者的行為,以確定他們是否有效地利用了區塊空間。總的來說,他們并沒有————一場非正式的游說活動開始了,這些主要用戶(主要是交易所 )被要求使用交易批處理技術,以利用好有限的區塊空間。有些交易所多年來一直在使用交易批處理技術,而另一些交易所才妥協使用該技術。2018年第一季度,比特幣價格從大約19,000美元暴跌至6000美元之后,這個問題消失了,交易積壓量開始驟減,平均手續費也下降了。
但我們仍然會對此感到好奇。常見的說法是,在鏈上交易量驟減期間,交易量可以用來衡量其區塊鏈的實際使用率。而交易批處理技術可以編納任意量的(合理范圍內的)交易,因此,如果批處理技術變得越來越流行,就可以在保持這些交易仍在進行的同時,讓交易量變得相對較少一些。

比特幣交易量的減少是因為批處理技術,而非由于需求不足
一些網站突然出現,報告比特幣網絡每天的輸出和支付情況,而不是交易量,似乎對比特幣交易量下降的報道感到不滿。然而,仍沒有人對比特幣的交易量與輸出或支付情況之間存在的變化關系進行過分析。于是我們自己把答案找出來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