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過去六個月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來看看一些數據。比特幣網絡的每日交易量穩步上升,直到2017年5月,平均手續費達到了4美元左右。這促成了交易量的第一次崩潰。然后,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里,開始了一系列的反饋循環:交易積壓量增加,所需手續費也相應增加,接著交易量就開始下降。在2017年下半年,這一循環重復出現了五次。

平均手續費與交易量變化關系圖
上圖中的紅色實線表示以比特幣計算的平均手續費(非美元),陰影紅色區域表示每日交易總量。你可以看到交易積壓的循環會導致手續費更高,而高手續費又導致交易量減少。直到2018年春季緩和之前這樣的循環重復了五六次。最值得注意的時期是2017年12月~2018年1月的手續費危機,這樣的手續費以比特幣計算實際上是相當典型的,但比特幣價格的上漲意味著以美元計算時手續費也達到了巔峰。
在11月中旬,比特幣交易手續費按美元計算達到兩位數時,用戶們開始聯合一致說服交易所更好地利用區塊空間。隔離見證(Segwit)和交易批處理(batching)都被視為是有用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比特幣交易信息壓縮到有限的區塊空間中。關于交易所何時開始批處理交易的數據很少,我們收集了各交易所開始批處理交易時的信息,并將其匯總到了圖表中。

各交易所開始采用交易批處理技術的時間表
我們在這個分析中忽視了交易所采用的隔離見證; 就批處理而言,呼吁交易所采用交易批處理技術的運動似乎已經說服了Bitfinex,Binance和Shapeshift幾大交易所。Coinbase和GDAX也表示他們打算開始批處理交易。據我們所知,Gemini并沒有提及交易批處理技術,盡管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證據表明它們最近可能已經開始采用該技術。
因此有些交易所一直在使用交易批處理技術,而有些卻從未使用過。這是否會影響交易批處理的流行?讓我們來找出答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