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虎:中國甲烷排放源主要有煤礦、廢棄物、畜牧業、水稻、石油、天然氣。從技術上講,目前這些領域的控排都有可行的技術來支持控排。與其他國家相比,關鍵是實施的難度和成本上會有很大的差別。
從
農業領域看,我國的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低,改變小農戶的農業生產行為和落實相關的技術在實施上難度較大。
對比來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等
能源行業是國內外甲烷控排的主要著力點。能源行業回收甲烷進行資源化利用具有成本優勢。因此,國際上重點關注油氣領域的甲烷控排。例如,油氣行業氣候倡議組織(OGCI)致力于實現到2025年甲烷密度遠低于0.20%的目標,隨后又發起了“甲烷零排放”倡議,力爭2030年實現油氣業務甲烷零排放。我國的油氣企業也制定了甲烷控排目標和行動方案。2021年,中國石油(7.520, 0.00, 0.00%)、中國石化(6.410, 0.00, 0.00%)、中國海油(18.950, 0.00, 0.00%)、國家管網、
北京燃氣、華潤燃氣和新奧能源等企業成立了“中國油氣企業甲烷控排
聯盟”,制定甲烷排放管控目標和行動方案,力爭2025年成員企業天然氣生產過程甲烷平均排放強度降到0.25%以下,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并努力于2035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國能源行業的甲烷排放主要來源于煤炭。過去十多年里,國家和地方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來促進煤炭甲烷的抽采與利用。但是,由于煤炭甲烷主要是風排瓦斯,甲烷的濃度低,回收利用的成本較高,需要相關的政策和技術有所突破,以解決控排激勵不足的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