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虎:準確識別重點甲烷排放源,精確量化甲烷排放量,是制定控排措施和衡量控排效果的基礎。但是,目前我國甲烷排放監測與量化面臨一定的挑戰。
甲烷排放源較為復雜,涉及
能源行業、
農業、廢棄物處理等多個部門,多個環節都要收集甲烷排放數據,加大了核算難度。目前,估算甲烷排放量的方法可分為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單方法和自上而下的觀測反演方法。由于缺乏基于現場實測的準確的排放因子,且僅通過統計數據無法捕捉準確的年際變化信號,不同排放清單之間的結果差異較大,不利于控排激勵政策設計。
另外,甲烷監測機制有待完善。傳統監測方法有泄漏探測器、紅外相機等,近年來還出現固定監測站、無人機、飛機、衛星遙感等多種監測技術和手段。綜合利用衛星觀測、地面監測等多種監測方式,可以提供多個層面的數據,為政策設計和監管提供數據支持。目前,中國還有待建立健全甲烷控排監測、報告和核查標準體系(MRV),在全國范圍內系統性地開展甲烷排放監測與核算工作。
不過,隨著國內外對甲烷控排越來越重視,各國和各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和發展甲烷排放的監測與核算方法,并開發預警響應系統和信息共享平臺。在2022年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上,聯合國宣布發起一個新的基于衛星的甲烷預警和響應系統(MARS)。該系統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際甲烷排放平臺的一部分。這是首個公開可用的全球甲烷監測數據系統。它利用精準的衛星探測來識別重大的甲烷排放事件并及時通知利益相關者,從而支持甲烷控排行動和跟蹤控排進展。隨著MARS系統啟動,全球甲烷排放數據的透明度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