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國
碳市場。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始交易,碳市場啟動當日成交量超過410萬噸。全國碳市場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
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億噸。市場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約期末,11/12月配額成交量分別占總成交量的13%/70%。首期履約期結束后,碳市場進入平淡期,交易意愿降低,交易量大幅回落。
從成交金額看,全國碳市場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累計成交額104.9億元。其中,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額18.24億元,占總成交額17%;大宗協議交易成交額86.66億元,占總成交額83%。
從成交價看,全國碳市場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日成交均價處于30~65元/噸之間。
二是試點碳市場。從2011年10月以來,我國在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慶、
湖北、
廣東、
深圳和
福建等地逐次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由于各個試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能源消費結構和碳市場制度設計等存在較大差異,其交易量、成交金額和成交價也呈現較大差異。
從成交量看,廣東、湖北、深圳碳市場的交易量處于前列,北京、上海碳市場處于中等規模,重慶、天津和福建碳市場的規模相對較小,市場較為低迷。廣東和湖北碳市場交易量占比超過六成,廣東碳市場的日交易量大幅領先其他市場。此外,作為上海碳市場配額凈買入主力的發電行業在2020 履約年度率先納入全國碳市場,使得上海配額分配總量減少約1/3,2021年上海碳市場現貨成交量和成交額同比下降59%。
從成交金額看,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額約104.9億元,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額約95.8億元,兩者規模相當。廣東、湖北和深圳碳市場的交易金額處于市場前列,北京、上海碳市場則是處于中游水平,重慶、天津和福建碳市場的交易金額處于較低水平。
從成交價看,全國碳市場日成交均價處于30~65元/噸之間,試點碳市場的日成交均價處于2~95元/噸之間,試點碳市場的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平均碳價呈現先下降后回升的趨勢。北京和上海碳市場的碳價處于較高水平,重慶、天津和福建碳市場的碳價則較低。北京、深圳和廣東碳市場的價格波動性最大,湖北、天津碳市場的價格較為穩定。
三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CCER是碳市場的重要補充部分,截至目前,發改委公示的CCER審定項目累計2871個,備案項目861個,獲得減排量備案項目287個,獲得減排備案項目中掛網公示254個。CCER審定的項目類型主要是可再生能源,以風電、光伏、水電項目為主。2014-2021年間,前七大
碳交易試點共成交CCER4.42億噸,其中上海碳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1.71億噸。
2022年全國CCER交易量為795.9萬噸,同比2021年下降95.5%,主要是因為市場中流通的CCER有限,且全國碳市場沒有CCER抵消的需求。試點碳市場中,2022年的市場成交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天津,占總成交量的65%以上。根據CCER項目的類型、地域和時間差異,2022年CCER成交價格在20元/噸至80元/噸不等。
二、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