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新社的報道稱,這三項氣候法案屬于“Fit for 55”(“減碳55%”)歐盟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計劃中的核心。該計劃由歐盟委員會于2021年夏季提出,旨在幫助歐盟到2030年實現二氧化
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并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代表歐洲議會進行ETS談判的一位議員表示,
碳市場成功與否,是歐洲能否達成減排目標的“成敗關鍵”。
“實現55%的減排目標,是歐盟推出一系列氣候法案的主要目的。”劉明禮指出,此前歐盟在《巴黎協定》中承諾到2030年減排至少40%。歐盟當前的氣候目標已經大幅提升了先前承諾。
CBAM法案備受各方關注。有分析指出,出口到歐盟的商品要付費持有“碳關稅”憑證,不僅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還將有利于保護歐盟本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當前,全球綠色產業競爭加劇,各國對“碳關稅”話語權的爭奪日益激烈。2022年6月,美國參議員在國會提出《清潔競爭法》,作為美國版本的“碳關稅”方案。2023年1月1日,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正式生效,其中的“綠色補貼”條款對歐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無疑是個巨大威脅。
外界關注到,除歐洲議會通過的三項氣候法案外,歐盟近期還密集提出多項綠色
低碳法案。“綠色協議產業計劃”在歐洲理事會與國家元首特別會議上得到批準;《關鍵原材料法案》在歐盟官網正式發布;《可再生
能源指令》授權法案獲批。
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少華向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分析,歐盟相關氣候法案及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歐盟能源轉型、產業競爭及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的提升都有重要意義。其一,能源轉型是歐盟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在“綠色協議產業計劃”框架下,歐盟加快向可持續能源轉型的步伐;其二,歐盟意欲通過一系列措施,提升歐盟零碳產業競爭力;其三,歐盟參與氣候治理的路徑是“由內而外”,歐盟在內部實施的氣候法案和相關標準,將極大提升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的話語權。
“應對氣候變化成為日益緊迫的全球性挑戰;氣候議題日益政治化,成為大國競爭和博弈的
新疆域。綠色轉型是當前歐盟重點關注的政策方向,也將是未來幾十年關系歐盟前途與命運的關鍵進程之一。”嚴少華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