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需要Web3?
2017年,云沃客COO馬骉第一次聽說
區塊鏈技術。“我學習了一下,發現到處都是炒幣的,感覺跟我們業務也沒什么關聯。”他說,“直到疫情期間,線上眾包和遠程靈活用工的協作需求量變大了,大家都紛紛開始進行去中心化組織和分布式開發資源協同的轉型,我突然意識到,前端做好供需匹配,同時用
區塊鏈技術做好確權和智能分賬,每個人只要完成一個模塊或者按時間結算的任務就可以立刻拿到工資,流程可信且高效。”
云沃客以軟件交付管理服務為核心向IT開發人員提供眾包服務,工程師可以在這里匹配工作,并使用工具完成開發任務。
但傳統模式之下,對于數字工作者技能的評判普遍都是通過項目履歷、技能評測、主觀面試等方式進行,數據樣本來自于人為的輸入,評價方法也多數取決于經驗的判斷,往往這些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財力來得到一份相對準確的技能報告。
依靠這種方式背書,平臺面臨著難以建立供需信任的問題——用工方是否找到了對等能力象限的人,工程師如何根據實際水準認定報酬?
2022年6月,云沃客花半年時間,和螞蟻鏈一起做了一件事:將工程師技能資質、開發到交付過程數據化,按照SFIA信息時代技能框架和歐盟e-CF數字技能能力標準,將其技能資產進行不同維度的量化、根據工作實際記錄存證確權,幫助工程師形成個人技能的數字資產。當他進入一個多人協同項目時,用工方在分配任務、結算定價上能大大提升匹配度。
“螞蟻鏈把區塊鏈的整體的能力,都通過不同的這種開放接口供應出來,讓開發者能夠快速、便捷地接入。”馬骉表示,在過去,要接入一項區塊鏈服務服務,就必須得找專門的服務商,或者建立熟悉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團隊,而螞蟻鏈把眾多能力綜合在一起,這樣開發就變得更容易了。
對于馬骉的研發團隊來說,如果沒有螞蟻鏈這套服務能力,則研發運維團隊至少需要增加5個人,按
北京目前的工程師薪資來看,每月至少增加15-20萬的成本,這還不包括硬件、服務器,以及服務團隊的費用,他表示,“光研發成本,一年也要增加200-300萬,這對于中小創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包袱。”
這家誕生于2013年的公司,目前其平臺可信任軟件人才超過100萬,代碼超過300億行,模塊化協同編程產品及行業方案超過10000個。作為一個分布式協作業務,區塊鏈技術或者Web3成了它的紐帶。
最重要的是,Web3也實現了各種權利和數字資產的歸屬,工程師可以將自己的數字技能作為自己擁有的數字資產,不斷積累和升級。據說,Web3化之后,云沃客拓展新客、客單價有了大幅度提升。
云沃客曾經出過一本《云工作時代》的書,在書的最后寫著這樣一句話:
在不遠的將來,公司就像一個電影劇組,只需按照工作需要在全球范圍內招募最合適的工作者,按勞計酬,任務完成后,組織解散,并開始新的組織模式,這就是云工作。
分布式組織如何運轉?在馬骉看來,這個問題并不是有Web3概念才存在的,它對技術有真實需求。
“產業里面的Web3我們認為是實實在在的。”蔣國飛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