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的核心技術是
區塊鏈,通過“分布式記賬”的模式,把原本存儲在“中心化”服務器的數據,分散到鏈上的每個節點用戶手中。使每個人都成為“賬本”的主人,這樣鏈上的任何人都能看到,任何可能出現的改動也需要多方確認,從而使數據的流動更加可信安全。當然,這其中還需要隱私計算技術的幫助,確保核心數據的可用不可見。
目前在Web3領域,主要的C端產品,包括:MetaMask、Uniswap、OpenSea、MakerDAO等,多是圍繞NFT和代幣交易的搭建的,服務人群有限,且基本都是沒有與實體經濟映射的虛擬經濟。
在這一眾C端應用中,好不容易出現了Damus這樣一款能夠刷屏朋友圈的應用,但它的熱度只持續了一周,就被迅速遺忘在互聯網的角落了。究其原因,主要是Web3產品的C端用戶體驗大多不太好,C端用戶還不太喜歡Web3。
Web3最本質的思想是“人人參與”,每個人都是入局者,同時扮演價值貢獻者和利益分配者的雙重角色。
“在Web3世界里比較早期的階段更多是Web2的商業應用+Web3的激勵機制,這個理念在產業里正在發生。”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數字科技事業群總裁蔣國飛認為,現實中的“購物中心”“商圈”就和Web3的理念一樣,在商圈中入駐的每個店都是流量的貢獻者,也是流量的利益所得者。
在這種模式下,如果產業里擁有一個利益鏈條,且從一開始就存在契約保護激勵機制,那么這種模式更容易實現。“螞蟻鏈上的智能合約,就可以根據你的貢獻自動分賬。”蔣國飛認為,Web3的激勵機制更加合理,相比線下半自發的權益分配模式更符合鏈上用戶的利益,相對的用戶粘性也會更高。
但要實現人人參與Web3,不管是公鏈,還是
聯盟鏈,最重要的是實現跨鏈互通。
一直以來,國內的區塊鏈產業都在走聯盟鏈的路線。2020年螞蟻鏈率先面向中小企業正式推出“開放聯盟鏈”,首次全面開放螞蟻鏈的技術和應用能力,中小企業開發者可以像搭積木般開發相關
區塊鏈應用。
三年間,開放聯盟鏈實現50+節點、70萬+日交易量,拓展數據存證、數字資產、
公益服務等多樣化場景,實現熱點流量性應用呈現。同時,相較
以太坊等生態能力,做到交易成本節省30%,十億級日交易吞吐量下毫秒級響應延時,1分鐘全棧開發服務套件支持分鐘級合約上鏈能力。
4月26日,螞蟻集團數字科技旗下螞蟻鏈宣布,向全球開發者正式開源旗下高安全異構跨鏈協議AntChain Bridge,以促進技術普惠與萬鏈互聯。該協議基于剛剛公布的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跨鏈標準打造,該標準是全球首個跨鏈通用國際標準。開源后,開發者可以使用螞蟻鏈的跨鏈代碼,共建Web3開放生態。
對于公鏈與聯盟鏈未來的發展走勢,蔣國飛判斷:“公鏈肯定往價值的方向靠,因為它很抽象。聯盟鏈有足夠的價值錨定,它會往流動性走。就像修路一樣,有人去修高速公路,有人去修鄉村公路,但鄉村公路和高速公路最終要連在一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