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啟動至今,全國
碳市場運行已超過一年半。
上海環境
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以來,截至2月21日,
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2.31億噸,累計成交額達105.38億元。目前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運行平穩有序,交易量也滿足了控排企業的履約需求,符合碳市場作為減排政策工具的預期。但也必須看到,活躍度不高、碳定價激勵不足、碳數據核算難等問題仍在困擾著其發展。
早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初,這一通過市場機制匹配供給和需求、實現均衡價格的模式就被各方寄予厚望。所謂碳市場,就是給碳排放制定一個價格(即碳價),把企業技術改造、綠色
金融、社會消費等隱形的減排成本“放在了臺面之上”。業內普遍認為,這一方式可以有效引導稀缺的碳排放權資源優化配置,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用“無形之手”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意義重大。
但是,這種理想機制的順暢運轉,有賴于激勵約束機制的精巧設計和制度的完善。如何更好激勵市場主體參與碳市場交易,發揮其“無形之手”的作用?碳價多少才是合理的市場均
衡水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重啟為何仍未落地?圍繞上述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業界、學界和金融業的多位專家、學者。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