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探析
數字貨幣價值基礎,需首先對數字貨幣的產生、發展及相關技術進行深入理解。最初的數字貨幣是指法幣的數字化,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美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率先發行了信用卡,開啟了貨幣電子化的流行風潮。但從本質上來看,該階段的數字貨幣僅是紙質法幣的“影子”,始終存在其先天之不足,如無法匿名使用、難以全球流通、成本較高等。
為克服上述弊端,20世紀90年代以來,Bit Gold和Digi Cash等進行了諸多嘗試,然而實施效果均不理想,其失敗原因大多可歸結為非主權的中心化結構組織。這些貨幣由特定的民間組織發行,在缺乏國家信用支撐的情況下,一旦貨幣發行組織破產或中央服務器被黑客攻擊,該種貨幣即面臨崩潰。然而,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如果不使用中心化的結構組織,無人維護的電子貨幣系統安全性幾乎不可能保障,其中最大的兩個挑戰是:首先,貨幣偽造——在中心化的系統中所有交易主體的賬戶余額由中央服務器統一記錄,交易個人無權修改,但在非中央結算的體系下,交易者有可能自行篡改自己的賬戶余額;其次,雙重支付——在無中央服務器的環境中,交易者有可能利用機制漏洞將同一筆錢支付給兩個人,形成雙重支付。
2008年11月,中本聰在研究報告“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提出“借助
金融機構作為可資信賴的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信息,內生性地受制于trust based model(基于信用的模式)的弱點”。因此他提出創建一套“基于密碼學原理而不是基于信用,使得任何達成一致的雙方能夠直接進行支付,從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參與”的電子支付系統,并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研究報告發布后,中本聰開始著手開發比特幣的發行、交易和賬戶管理系統。2009年1月3日,該系統開始運行,中本聰隨之構造出第一個
區塊鏈,即所謂“上帝區塊”,最初的比特幣宣告問世。
比特幣的發行機制源于貨幣流通渠道,中本聰提供了一種將電子貨幣分配到流通領域的方法:對每個區塊的第一筆交易進行特殊化處理,該區塊第一個對交易進行成功驗證的人,即創造者擁有新的電子貨幣,在這種方法中,第一批比特幣——被視為“創世紀”的比特幣,后續比特幣都需要通過驗證“創世紀”比特幣參與的交易產生,再加入流通渠道,產生“滾雪球”效應,使比特幣數量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節點對網絡進行支持、積極參與每一筆交易的驗證、維護系統正常運轉。基于算法本身的設計,比特幣總數會趨近2100萬個,其中的比特幣的產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少,每4年數值減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