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以數字人民幣結算的碳普惠平臺“滬碳行”上線。地鐵或騎行出行按出行里程核算碳減排量,地鐵出行碳減排92gCO?/PKM(人公里),公交出行碳減排371gCO?/人次,用戶每日
低碳行為收益可實時兌換成數字人民幣。為使碳資產可見、可得、可度量,采用
區塊鏈存證和智能合約,用代碼實現碳資產數據不可更改、無人干預。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研究員王曉霞對澎湃科技表示,2020年以來,我國碳普惠實踐逐漸增多,實踐創新領先于學界,目前碳普惠制度仍處于百花齊放的探索階段。碳普惠不是“包打天下的金箍棒”,而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與交通出行、林業等領域結合具有1+1>2的作用。從年輕人的視角來看,它具有社交屬性,提供了有游戲感的多樣減碳方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