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旗下“幻核”平臺已經跳水,在筆者“潛伏”的數字藏品交易群中,卻依舊熱鬧非凡。究竟是表面的繁榮,還是光明未來的插曲?水面之下的暗流又將流向何方?
作為文化和泛娛樂產業發展的新可能,在行業發展最初,數字藏品寄托了行業很多期待。2021更是數字藏品全面爆發的一年,騰訊、阿里、京東等一眾大廠都在發力。
然而到如今,各部門和數藏行業本身,都在對數字藏品存在的
金融風險進行防范,數字藏品的發展也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漲跌。
然而,即便國家相關部門正在極力遏制炒作和金融風險,但對于沉浸在虛擬暴富神話的那部分群體來說,即便是夾縫中求生存,不能吃肉也要喝湯的想法還是將他們捆綁在數字藏品這個搖晃的木橋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在資本市場,翻車的事情時有發生,倘若往前考古,加杠桿、借貸炒股的風險在清末就有苗頭,三林最近就在一檔播客(蘋果客戶端名稱:商業就是這樣),聽到了一個真實的“翻車”事件。
1910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新的國度建立之前,不僅是政壇風起云涌,資本市場同樣動蕩,甚至演變成帝國崩塌的導火索。
1872年,李鴻章為了給輪船招商局籌集啟動資金,發布了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這種來自西方的籌資方式開始在中華大地上流通。有股票和市場的地方,總是風險和機遇并存。
當時被稱為“橡皮”的橡膠行業和西洋公司股票,就成為1910年
上海最被看好的市場機會,散戶狂熱,機構開出空頭銀票并大加杠桿,最終釀成“橡皮股災”,這也成為清朝覆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百年前的一次市場崩盤,跟今時今日的數字藏品有何關聯?一個是股市崩盤,一個卻是看起來頗具前景的數字藏品產業,筆者為何在聚焦數字藏品的文章中,提到這次“橡皮股災”?
大概是因為,歷史大抵都有規律可循。
事實上,每一次的崩盤,不管是股災或昔日的P2P暴雷,還是曾經出現不少造富神話、今時今日卻飽受詬病的虛擬貨幣,亦或是政策一邊扶持一邊卻又謹慎對待的數字藏品產業,每一次的崩盤以后,都少不了泡沫、杠桿、投機、僥幸心理,以及系統性的問題。
1910年會出現橡皮股災,一個原因是當時汽車工業起步,帶來橡膠輪胎等配件需求量的增加,然而中國不產橡膠,民眾想挑選好公司、買到心儀的股票,只能來源于當時一些內部渠道或是代理公司。
數字藏品(NFT)在一開始也是發跡于國外,最早的個人投資者通過資訊關注到無聊猿等一批國外交易平臺。囿于交易門檻高,包括登錄國外的交易平臺有門檻、交易需要通過
數字貨幣錢包進行結算、找到投資機會轉手買賣不算容易、嚴重依賴一些充當“中間商”的機構或個人發布的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1910年的上海就出現不少貿易公司和橡皮公司給股民薦股,并開始了“倒買倒賣”的生意。
當時上海一家名為“麥邊洋行”的小洋行就做這一工作,一些橡膠公司同樣參與其中。不過,眾多參與者中,屬“麥邊洋行”的老板麥邊,一個擅長市場營銷、酷愛打廣告來給股民“洗腦”的英國人,做得最為成功。
在今天,我們不妨看看周圍那些玩數字藏品的朋友,哪個沒加過一些所謂的“
公益”交易群,這些群氣氛熱烈,交易流水單刷屏,群主號稱純公益,每個活躍的群友都是數字藏品十級玩家,群內氛圍感十足。大家一開始都是圍觀的玩票性質,誰曾想玩著玩著,持有的原本號稱限量的數字藏品就跳水了,一小撮人幾個月工資就沒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罵罵咧咧退群。
所以,不難發現,當有人開始說可以空手套白狼的時候,雷也就此埋下。
橡膠和貿易公司的老板們心思開始活絡,他們一邊去銀行貸款,一邊忽悠股民說國外的橡膠市場行情很好,并通過給早期為數不多的股東分紅來吸引眼球。甚至在他們的“慫恿”之下,外資銀行承諾股民,拿這些橡膠公司的股票做抵押,就可以在銀行里貸款。
銀行給的可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大洋行、大銀行利用自身的信用和地位,為這些買賣公司背書,橡膠市場的行情就這樣被炒起來,價格虛高,泡沫巨大。推薦橡膠公司的小冊子(就像今時的薦股書)一冊難求,橡膠股票高價買賣轉瞬即富,銀行接受民眾用橡皮股票做抵押貸款、貸來的款又可以買橡皮股票,股民通過這一方式無限加杠桿,投機者遍布角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