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元成本價,倒手賣400元”“買到即賺到”……近期,“看得見,摸不著”的數字藏品被熱捧。
數字藏品是指使用
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
據《法治日報》記者近日不完全統計,國內發行數字藏品的平臺超過100個,這些平臺“玩法”雷同:數字藏品的獲得途徑包括預售、拍賣、抽獎、開盲盒、合成、拉新用戶注冊等方式,用戶花幾元至幾百元即可搶購,發售即“秒光”成為常態。
而在數字藏品火爆背后,投訴接連不斷:截至目前,僅黑貓投訴平臺上涉及“數字藏品”的相關投訴就累計超過2500條。消費者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平臺涉嫌炒作、哄抬價格;商家虛假發貨、不退款;數據丟失,購買藏品被盜等問題。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提出,數字藏品作為一種
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對傳播優秀文化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在我國出現時間較短,認定及監管標準尚未建立,導致亂象叢生。為防止數字藏品市場帶著問題繼續“狂奔”,應及時建立良性監管和行業規制,讓技術更好地為藝術服務。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