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已經滿是Web3.0的傳說,可是卻并沒有幾個人見過它的模樣。到底它長什么樣,有幾根“獠牙”,幾只“利爪”,能扒開互聯網的千里大堤?
可以看到,Web3.0的概念早在2006年就被熱烈討論過,Yahoo創始人楊致遠曾經在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會上闡述道:“目前對Web2.0的歸檔和討論很多。借助網絡級別所能達到的效能,網絡的力量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我們同時也看到最近4年出現了更高級的設備以及更高級的與網絡互動的方法,不僅呈現在游戲機和移動設備這樣的硬件,同時也呈現在軟件層面。你不一定得是計算機科學家才能創作出一段程序。這種現象在Web2.0里初現端倪,而3.0將更加深化,是一個真正的公共載體……專業、半專業和消費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創造出一種商業和應用程序的網絡效應。”
Netflix創始人Reed Hastings闡述了定義Web術語的簡單公式:“Web1.0是撥號上網,50K平均帶寬,Web2.0是1M平均帶寬,那Web3.0就該是10M帶寬,全影像的網絡,這才感覺像Web3.0。”
2007年8月7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出席首爾數字
論壇時被與會者問及Web3.0的定義,埃里克·施密特首先開玩笑地說:“Web2.0只是一個營銷術語,而你剛才正好發明了Web3.0這個營銷術語。”
隨后他談及了自己的具體看法:“(Web3.0)建立應用程序的方法將不同……對Web3.0,我的預測將是拼湊在一起的應用程序,帶有一些主要特征:程式相對較小、數據處于網絡中、程式可以在任何設備上運行(PC或者手機)、程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有很多自訂功能、此外應用程序像病毒一樣地擴散(社交網絡、電子郵件等)。”
據接近它的人士們描述拼湊,它大致有如下這些特征: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