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的解釋是:“Web3.0只是由業內人員制造出來的概念詞語,最常見的解釋是,網站內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網站相關信息進行交互,能通過第三方信息平臺同時對多家網站的信息進行整合使用;用戶在互聯網上擁有自己的數據,并能在不同網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瀏覽器即可實現復雜系統程序才能實現的系統功能;用戶數據審計后,同步于網絡數據。”
維基百科的說法更立體:“將Web 3.0的定義延伸至當前各大技術潮流邁向新的成熟階段的具體體現,包括:無處不聯網、網絡計算、開放技術、開放身份、智能網絡、分布式數據庫、智能應用程序。
通俗地來說,Web1.0是門戶時代的互聯網,一個服務方集中整理和發布信息,供廣大網民瀏覽使用,例如當年的新浪、搜狐等門戶,提供新聞、天氣等資訊,全球用戶可以隨時訪問;
Web2.0是社交時代的互聯網,服務方將部分發布功能開放給所有或部分用戶,用戶之間可以在一個服務方提供的平臺上同時瀏覽和創建發布新的信息,是在Web1.0基礎上將原來只屬于平臺方的部分功能開放給了用戶,例如博客、微博、微信等不斷迭代的互動媒體和社交平臺;
Web3.0則更為開放,多個服務方,基于一套通行的標準和技術接口,提供用戶瀏覽、搬運、創建、推薦,甚至基于基礎服務進行二次開發,提供新功能的多種權限,用戶可以憑借一種身份識別方式打通自己在多平臺的數據,也可以將在一個平臺的資產和信息轉移到另一個平臺。
因此有人說,Web1.0是廣播互聯網,Web2.0是交互互聯網,Web3.0是價值互聯網。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