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數字藏品產業迅速崛起,方興未艾。
數字藏品有多火?去年3月,數字藝術家 Beeple 過去 13 年里的作品被拼成一副 JPEG 圖片,取名《每一天:前 5000 天》,最終以超693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4.5 億元)的價格成交,被認為是“數字藝術史的里程碑”。之后,一副名為《The Merge》的數字藏品更是賣出9180萬美元的高價。
越來越多的品牌、名人,開始參與到這一新興領域,甚至出現了專門的交易市場。除了B站,騰訊、阿里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均已開始布局數字藏品,并推出了相關平臺。
袁瑞娟表示,數字藏品實際上是一種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憑證,具有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可用來標記特定資產的所有權,也是元宇宙的衍生品。對持有用戶而言,這不僅是一張獨特的身份標識圖像,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數字藏品到底有什么用”爭論較多,大多數人對于數字藏品的價值存在質疑和不解,對此,袁瑞娟認為,很多人拿數字藏品與現實藝術作品做價值對比,完全沒有必要,這不是價值的問題,根本上說,這是對于事物認知的差異所產生的分歧。
袁瑞娟認為,如果你認為數字藏品是一串合約代碼、是一張無法保證不被侵權的圖片、或是一個未來可能會升值能讓你“暴富”、是可以滿足自己收藏愛好的收藏品,說明認知是不準確的。
在她看來,數字藏品雖然在現階段,有很多炒作的因素和事件,但確實是一個真實的熱點,并且,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產業”概念并具備了“自成產業”的可能性。
“由于破圈迅速,再有之前的加密貓給人留下的市場印象,難免本次也會有極大的炒作嫌疑,但目前數字藏品大概率會成為真正打通數字化世界和實體世界價值體系的重要‘連接件’,正在加速創造元宇宙。”
袁瑞娟指出,作為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資產的重要載體,數字藏品成為元宇宙時代特有的藏品形式,從最初的藝術品范疇逐步拓展到各行各業,正在成為內容豐富、產業多元的新生態,可以為實體產業和區塊鏈產業“雙向賦能”。
對品牌商而言,元宇宙可謂是一片待開發的巨大“藍海”,等哪天真正落地,可能會出現像過去從線下到線上,從PC到移動端的行業洗牌一樣,給品牌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更何況隱藏在這背后,還有一群對新時代、新技術感興趣的年輕人,選擇此時布局數字藏品、元宇宙,無疑會在更長遠的品牌發展中搶占了先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