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營銷可行性已彰顯,但針對其市場,國內外政策均不利于其發展。
美國:易洗錢、難收稅
其實,早在2021年10月28日,《福布斯》就曾發文談及NFT征稅的問題。
NFT既能作為數字資產,也能成為實體代幣。即當NFT虛擬資產確權的同時,還能夠為實體資產確權。基于這樣的特性,原本只是作為加密藝術作品、個人頭像的NFT,未來很有可能發展到房產、車輛等不可或缺的事物。
媒體數據,是鑄造NFT藏品的本體,若失去作品本身的版稅權和所有權,這個NFT作品本身也將失去世俗價值。不過,因為崛起速度過快,NFT市場沒有監管約束,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在交易時,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基本沒有保障。有心人眼紅于此,的危害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到了個行業的正常發展。
購買NFT再轉手賣出,犯罪分子就可以把與非法活動相關的
加密貨幣,轉移到“干凈”加密錢包中。
早些時候,美國國家稅務局局長對此發出警告稱,NFT天生就是隱形的屬性,而同樣隱形的加密貨幣,每年讓美國損失了約萬億美元的稅收。
目前,大多數國家的稅收部門,仍只是把加密貨幣當做股票一類的財產,雖然可以征稅,但征稅權的轄區該如何劃分,仍沒有準確說法,該針對哪種NFT收稅,也沒有定論。盡管美國稅局還沒有明確說明NFT就是收藏品,給以后留了一些解釋空間。但稅務專家們似乎已經將其定性,與硬幣、郵票、金屬、古董歸于一組,并將其標記為有形收藏品。
國內:禁止二級市場
由于我國對于虛擬貨幣的嚴監管,2021年多部門對虛擬貨幣挖礦與交易進行了清退和禁止,而NFT本身也具有代幣屬性,處于十分尷尬的位置。
于是國內大廠選擇將其
金融屬性進行屏蔽,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禁止二級交易。自6月支付寶上線NFT時,其炒作熱度就使得開發團隊有一定擔憂,隨后閑魚的迅速下架就熄滅了很多炒作者的貪心。
但閑魚的動作只是“治標”,根還在“能否交易”上,這是其金融屬性的根本。所以大廠們開始從這方面入手。
此前界面新聞就從某大廠人員了解到:由于NFT炒作的關鍵就在交易上,所以不開放交易成為合規的前提,而國內的
聯盟鏈也與公鏈也不一樣,并不可以自由交互。
缺少了流通性的藏品,便只是用戶的道具,并不能實現所謂的NFT營銷,更不能構建品牌生態網。螞蟻集團在內的大廠,它們的數字藏品僅開放轉贈功能、為了防止炒作,需持有180天以上,再加上實名認證才可以進行交易。
不管是從NFT改名至“數字藏品”,還是將交易功能屏蔽,推遲上線“轉贈”功能,大廠NFT火熱售罄的背后,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
在這樣的情景下,各家對于NFT業務的就出現了一個場景:只做不說。
營銷的本質是消費者需求管理,而廣告的本質是注意力經濟,在以品牌搭建的虛擬世界內,所有的NFT都是品牌經濟的一部分,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引導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NFT對于品牌營銷來說,進入到了更深的領域。
NFT不僅僅是向用戶輸出文化、打造品牌IP,從
社群到DAO的轉變上來看,NFT營銷在未來能夠搭建用戶與品牌的共創、共生關系。這正是馬斯洛需求中金字塔尖的部分:自我實現。
小結:或許NFT營銷是品牌開啟未來數字營銷的一把關鍵鑰匙。但由于它的不可控性,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文章參考:
《Art meets crypto – traditional copyright issues in a
tokenized world | Smart & Biggar》NFT News Insider
《The Future of NFTs》Joel John
《NFT2022,不太好過》三頭鳥NFT
《NFT營銷,品牌元宇宙的開啟?》陳格雷
《權力、美學、消費、文化、慈善,女性NFT呈現出價格漲跌的另一面》藝術商業
作者:VV丨視覺:深海
初審 :易寒、張小煜
終審:歐陽宇、吳彬
監制:歐陽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