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數字貨幣需求愈加凸顯。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居民消費、投資、儲蓄行為日趨數字化。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網上購物、網絡教學、線上辦公、遠程醫療等數字化工作生活方式愈發活躍,公眾對于無接觸式支付的依賴程度加深,線上
金融服務需求日益旺盛。歐洲央行一項關于歐元區消費者支付態度的研究報告顯示,約1/2的受訪者表示,更喜歡使用非現金支付方式,而使用現金支付在支付總額中的占比也從2016年的79%降至2019年的73%。
第二,現有支付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可獲得性較差。來自世界銀行全球普惠金融指數數據庫的2017年的數據顯示,歐元區仍有5%的人口沒有銀行賬戶,而歐盟其他欠發達經濟體的比例更高。由于缺乏交易賬戶和技術支持,這類受到金融排斥的人群只能使用現金支付。二是交易成本高。銀行卡支付網絡通常需要三方或四方參與處理交易,并從中收取交換費和許可費等各種費用,透明度和結算速度不盡如人意。三是泛歐洲支付體系不完善。歐洲消費者可選擇的支付方式眾多,例如德國的GIRO(General Interbank Recurring Order)和法國的CB卡(Carte Bancaire)等本地支付系統,Visa、Mastercard、PayPal、支付寶等區外支付體系,但尚缺乏覆蓋整個歐洲的支付網絡。四是跨境支付效率低、風險大。目前,歐洲跨境清算高度依賴由美國控制的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跨境交易需3—5天才能到賬,清算效率較低,手續費高昂,且面臨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第三,
比特幣等加密數字代幣和臉書(Facebook)等非主權數字貨幣項目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
加密貨幣多達一萬多種,總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數據來源于CoinMarketCap網站,截至2021年8月26日)。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由于受到缺乏價值支撐、價格波動劇烈、交易效率低下、能耗巨大等局限,難以在市場中發揮貨幣職能,其“去中心化”和“完全匿名”的特點,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于洗錢、恐怖融資等非法經濟活動,危害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歐洲央行認為,在日益數字化的趨勢下,提供無風險、可訪問、高效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可以抵消由大型科技公司主導的加密資產的風險,避免對金融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產生不良影響。
第四,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并積極開展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工作。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全球65個國家或經濟體的中央銀行中約86%已開展數字貨幣研究,60%正在進行實驗或概念驗證,14%已部署試點項目。目前,大多數國家和經濟體的央行數字貨幣處于研發和測試階段,這使得歐洲央行開發數字歐元的緊迫感日益增加。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