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的 " 委托代理理論 " 很好的解釋了中介模式現象,這是商業行為 " 專業化 " 和 " 分工細化 " 的必然產物。信息的不對稱性是信息傳遞初期的必然現象,是渾然天成的,而中介模式則是承擔信息對稱性傳遞的主要手段。工業革命帶來的豐富商品,正是通過大量的中介商將商品價值傳遞到消費者手中,其中有商品的直接價值和經過品牌運營后的間接價值。
如果我們把商品交易看作是與第三方無關的消費者與生產者雙方的自有行為,我們就會發現,買賣雙方在基本訴求、管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對稱性方面是完全不也一樣的。
首先,從基本訴求來看,消費者是以商品為中心(依據市場營銷概念也是產品,只是為了和生產者訴求區別,這里用商品概念),關注的是商品價值最大化,包括了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而生產者是以產品為中心,追求產品價值最大化,主要是直接價值。有些時候這兩種訴求還存在矛盾需要第三方調和。例如:生產線需要連續生產才能降成本,而這會帶來大量庫存,這時中介方承擔了庫存消納功能。
其次,從管理信息的能力來看,普通消費者可以清楚的知道商品的價格、功能等的消費和使用信息,但無法管理商品的價格構成、功能構成和生產構成等信息;而生產者善于管理生產構成和功能構成信息,卻又無法管理消費使用信息。這也是為什么當商品提供一大堆產品屬性和生產屬性的說明文檔的時候,消費者卻漠不關心的原因。近年來,流行利用大數據、AI、
區塊鏈等技術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賦能,提供大量兩端數據,但收效甚微。這是因為技術能提供大量數據,但無法改變生產者和消費者管理數據成為有用信息的能力,成功的商業模式主要來源于人與社會相互活動的本能,而非來自某個技術的革新。
最后,從信息的對稱性來看,商品信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天然就是不對稱的。信息的產生到傳遞存在不確定和衰減性,所以無論是生產者的生產信息,還是消費者的消費信息,從信息對稱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技術實現方面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現實環境。強調絕對的信息對稱是不現實也不可行的。這就像將洗衣機的使用數據,傳遞到洗衣機生產企業中,用于改良洗衣機品質的需求,并不是消費者的主觀需求。
綜上,可以斷言的是商業的繁榮與中介的參與密不可分,無論是傳統商品經銷商、代理商、加盟商還是
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等,本質上都是提供中介服務,這些中介服務在傳遞產品直接價值的同時,也附加了大量間接價值,從而形成消費者買單的商品價值。要想完全去中介化,可能只能回到原始社會中的物物交換時代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