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納入全國
碳排放配額管理的是發電行業,總計2225家發電企業和自備電廠。這些企業將成為參與全國
碳市場交易的主體,其他機構和個人暫不能參與全國碳市場。
趙英民在7月14日的吹風會上表示,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原因之一是發電行業直接燒煤,所以這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
不過,根據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整體上,就單個企業而言,配額整體都略低于此前自己的實際排放量。業內人士預測,以后隨著碳市場的全面鋪開,配額可能會越來越少。
對于其他行業,碳市場擴容的原則是“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完成這項工作需要一定時間。
監管層已經明確廣期所(即廣州期貨交易所)籌備碳期貨品種。經濟觀察網獲悉,由于廣期所成立時間比較短,團隊還在建設當中,目前其對碳期貨的研究還處于早期階段。不過,由于期貨需建立在現貨基礎上,廣期所已經與
上海環境
能源交易所密切對接和互動。預計廣期所對碳期貨的研究,還需要等到全國碳市場正式推開一段時間后才會有更多成果。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