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利害關系
起初,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來描述權益證明的一般陷阱,無利害關系就在這時被提出。Jae Kwon 2014年5月以“錯誤選擇謬論”的不幸名字第一次提到這個問題。在2014年7月Vitalik把
比特幣開發者所描述的確切定義的問題普及推廣為“無利害關系”。問題呈現出此情況:驗證者通過在給定高度為多個有沖突的區塊投票可以有效的破壞安全性而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簡單的PoS實現對于這些攻擊而言是非常脆弱的。災難性的是,因為沒有任何的激勵來鼓勵大家永遠集中在一個獨一的鏈上,并且每次激勵都要同時在相互沖突的鏈條上進行重復簽名,所以為了獲得更多的區塊獎勵,在經濟上最優的策略就變成了盡可能的在多個分杈上進行投票。下面這張圖就展示了:
在簡單的PoS設計中競爭鏈上的期待投票數高于單一鏈上期待的投票數。
在工作量證明中,對于在多個鏈上進行挖礦的礦工“懲罰”是他們必須分開他們的計算力(非常稀缺的資源)。在現代非簡并的PoS設計中,這種成本必須嵌入到協議里面以此模仿物理PoW挖礦的限制。
Vitalik Buterin在2014年1月引入的“slasher”概念或協議內懲罰可以減輕這個攻擊。Jae Kwon在同一年進一步推算了此方法,這是實現Tendermint共識協議的第一個迭代進展。苛刻以及允許這種懲罰的條件,對于所有的非簡并BFT協議都是有幫助的,甚至在本文中出現的三種共識都采用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