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虛擬財產是數據?債權?物權還是知識產權,學界是有一番血雨腥風的大討論的。
數據學說主要的觀點:電子數據缺乏民事客體要求的獨立性,因此不能當做物,只能停留在數據層面保護;
債權學說主要觀點:網絡虛擬財產的權利人行權時,必須得到網絡運營商的技術配合,受到服務器狀態限制,無法脫離債權性質,不能上升為物權;
知識產權學說主要觀點:網絡虛擬財產屬于網絡運用上的智力成果,因而應當列入知識產權范疇,對于玩家,僅限于著作權中的使用權;
物權學說主要觀點:網絡虛擬財產是獨立于人主觀之外的客觀存在,不是民事主體的行為,不可能成為債權客體。
數據說和債權學說,都強調了虛擬財產的依附性,受制于生產者或維護者,而以
區塊鏈等加密技術為依托的NFT恰恰是分布式的,一旦生成就不依賴于生產者和維護者,使用私鑰可以100%掌控即所有權。因此,基于加密技術的NFT及其他類似虛擬商品就是數據說和債權說的反證,證明其邏輯不周延。
根據彼時《民法總則》(現已歸入民法典之中)第五章民事權利,使用體系解釋,排除了民事權利、民事權利變動歸責,只能解釋為民事權利對象,是一種物權(詳見立法者楊立新《民法總則規定網絡虛擬財產的含義及重要價值》一文)。
也就是說,最終,中國立法者力排眾議,賦予我國公民擁有虛擬財產的權利,規定為物權。而物權的效力等級何其高也,不是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就可以恣意限制和降低的,而是必須尊重和保護。結合2013年我國對于
btc比特幣的定性為特定的虛擬商品,即這是賦予中國人一種新的物權即國人可合法地擁有虛擬財產。同理,我個人觀點:NFT也是一種虛擬財產,中國人可持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