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比特幣等數字“貨幣”、
ico等火爆,
區塊鏈技術也一時風頭無兩。但為何兩年多過去,具有可追溯、難篡改等優勢的
區塊鏈技術還不能被大規模應用,甚至陷入“拿著錘子找釘子”的狀態?
浙商銀行信息科技部臧鋮博士認為,目前區塊鏈技術處于可用階段,但還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斷完善、改進,如在效率、數據保密性、異常管控能力等方面還需要業界不斷努力,使得該技術更加滿足行業應用需要。
金融行業出于對新技術的應用和探索,并結合自身業務的穩定性考慮,當前主要還是在點上探索、突破,尚不會全面鋪開應用。
其中,效率問題也是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瓶頸之一。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發起一筆賬,目前銀行自身集中式的數據處理方式可以實現實時到賬,但如果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數據庫,則需要把你的這筆轉賬錄入到系統的每個節點上后,才能完成轉賬交易,處理速度自然會降低。如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目前某銀行區塊鏈技術的處理能力為每秒鐘3000筆左右,但綜合業務的每秒鐘業務量會高達10000多筆。
“就目前工商銀行實踐情況來看,區塊鏈技術適用于跨機構業務合作及數據共享的業務場景,如采用平等開放的
聯盟鏈應用模式,可以降低研發成本,有利于業務推廣及生態環境的建立。在應用場景探索及試點過程,可選擇并發度不高、吞吐量較小、信息敏感度低的輕量級信息的業務場景,后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持續發展,將有可能適用其他業務場景。”趙開山說。
此外,多位接受采訪的區塊鏈相關人士都提到,建立有效的行業聯盟是區塊鏈技術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但目前行業內對區塊鏈技術還難以取得共識。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