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主任工程師、金融科技負責人韓涵在鳳凰網和百度金融聯合主辦的沙龍上,發表了《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的主題分享。韓涵認為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金融行業存在“技術瓶頸、系統整合、價值認可、商業化成本、隱私保護、監管政策六大方面的問題”。具體來說,區塊鏈在金融方面的應用仍然有以下一些缺點和限制問題。
1、交易頻率限制
在區塊鏈技術中,由于區塊的大小、區塊創建的時間受到限制,區塊鏈每秒可處理的交易數量亦因此有所限制。比特幣只能支持平均每秒約7筆交易的吞吐量,這一速度顯然遠遠不能滿足目前金融系統的需求(如VISA 系統的處理均值為每秒 2000 筆,號稱峰值約為每秒56000筆)。這一限制有望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得到解決。
2、速度的保證
區塊鏈的特點即分布式,并且要求保證一致性。鏈上任何一次交易都需要51%節點計算結果一致才能進行,對于在大規模實時交易的情況就難以保證。比如目前最大的區塊鏈應用——比特幣,每一次交易都需要大約10分鐘的計算時間。而且隨著區塊鏈連接的節點越來越多,區塊鏈的同步效率也會下降。這使得目前區塊鏈的應用基本都是針對交易頻率較低的場外交易,在場內交易依舊有技術上的局限。將來希望區塊鏈技術能保證每天上萬億美元的大規模交易,還需要更多進行技術上的完善。
3、安全的保障
如前所述,區塊鏈底層技術仍然不夠成熟,搭建的較小的區塊鏈平臺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廣闊的金融市場上,依賴于未來底層技術的足夠完善,以保證區塊鏈大平臺的穩定和安全。
另外區塊鏈的安全性在于沒有任何中心化機構儲存了用戶的私鑰,每位用戶的私鑰是完全保密的,僅由自己保存。在金融領域里,用戶的私鑰關系著自己的投資產品、資金等,一旦用戶私鑰丟失,其補發和身份驗證問題的解決也需要考慮周全。建立了區塊鏈平臺之后,將金融機構的原有業務進行遷移也會有一定的風險,實際操作應該加以具體考慮。
4、監管的困難
金融市場是國際化的市場,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也帶來監管帶來了困難。如若將來發展到世界各地都在鏈上,鏈上用戶都可以發行各類資產,對用戶的司法管轄權的界定有一定的困難,并且規模越大,管理越困難。
5、政策風險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技術,區塊鏈可以避免個人資產被托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性。但這一特性也與金融行業反洗錢的規則相沖突,可能面臨較大的政策風險。在這一方面,中國監管的態度較為堅決。在2018年4月,央行貨幣金銀局局長王信撰文稱,“近年來,各類虛擬貨幣在全世界引發高度關注,它們吸納民間資本,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投機成風,其中的洗錢、支持非法經濟活動等問題不容小覷,蘊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對此,相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強化社會上各類虛擬貨幣的監測監管,牢牢把握住人民幣發行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區塊鏈技術具備一定的匿名性(用戶可進行化名,通過如“零知識加密”等技術可實現匿名),但同時也可通過對規則的設計,引入國家部門單位的監控;基于分布式賬本公開透明的特點,金融監管可強有力地進行。在這一方面,相信隨著金融機構對部門工作的積極配合,政策風險將逐步降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