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白皮書》的數據,2016年,中國版權確權市場規模突破15億元,版權轉讓市場則達到5.9萬億元,利潤突破4000億元,但僅在網絡文學領域,盜版造成的損失就高達80億元。由此看出,極易被復制抄襲的網絡文學領域是版權利益損失的重災區。每年因為盜版而造成的損失正說明了版權保護問題的嚴峻形勢。然而傳統的版權保護手段非常有限。歷史上,有過使用郵戳實現版權保護的方法,即作者把寫好的文稿,一份郵寄給出版機構,另一份郵寄給自己,以便留下郵戳時間作為證明,防止作品被他人盜用。引入
區塊鏈技術,可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社會因素
1.政府部門的支持:中央網信辦、文化部等文化產業相關職能部門公開倡導區塊鏈版權的應用,認為區塊鏈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會有很廣的應用前景。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數字版權登記部主任張建東近日表示,“利用
區塊鏈技術可以可信地記錄版權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的每一個環節,形成完整的版權證據鏈,并可公開查證,確保了版權內容在流通過程中權屬的清晰可信。”政府部門相信并支持區塊鏈在版權領域的應用,將會對區塊鏈+版權的落地起到巨大的推動。
2.人們觀念的支撐:如前所述,人們對于文字、音樂等作品的版權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大比例上愿意對于版權使用進行付費。人們版權觀念的提升是社會的一種進步,用公有鏈的形勢進行版權登記和認定,符合人們的版權觀。
技術因素
1.信息不可篡改:對于原創作品的登記,區塊鏈技術可以非常方便地把時間戳與作者信息、原創內容等元數據一起打包存儲到區塊鏈上。而且,它打破了現在的從單點進入數據中心去進行注冊登記的模式,可以實現多節點進入,方便快捷。區塊鏈可作為有時間戳信息的分布式數據庫來記錄知識產權所有權情況,提供不可篡改的跟蹤記錄,而無需去尋求第三方信托的幫助;
2.驗證使用權利:區塊鏈技術大量使用密碼學技術,版權持有者在把作品寫入區塊鏈時,自動用自己的私鑰對作品進行了數字簽名,第三方可以用版權持有者的公鑰對數字簽名進行驗證,如果作品的數字簽名值驗證通過,則表明此作品確實是版權持有者所有,因為只有版權持有者才有私鑰能生成該簽名值。而通過智能合約,作品的用戶便可向作品的版權所有人進行自動化的支付;
3.追溯交易記錄: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完整記錄作品的所有變化過程,有利于實現版權交易的透明化,所有涉及版權的使用和交易環節,區塊鏈都可以記錄下使用和交易痕跡,并且可以看到并追溯它們的全過程,直至最源頭的版權痕跡。區塊鏈記錄的版權信息是不可逆且不可篡改的,公開、透明、可追溯、無法篡改,保證了信息的真實可信。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