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煉炫看來,目前
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難點,除了上面提到的TPS達不到要求外,還有實物信息上鏈的問題。像電子發票等數字票據本身就是數字形式,可以全生命周期上鏈,不存在偽造的隱患;但對于實物而言,在其信息上鏈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造假現象,導致信息失真,這需求
物聯網等技術進一步發展,保障實物信息上鏈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新基建”發展建設提到,年內5G技術、
人工智能等多項相關技術都在快速發展中。這些技術未來是否會與
區塊鏈技術結合?能夠帶來哪些想象空間?
在楊俊看來,未來不論是區塊鏈,還是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都將融合起來,從而形成更大的發展價值。
具體來說,5G的高效傳輸能力可以直接為區塊鏈帶來效率的提升,效率提升的同時自然也能降低成本。比如傳統
區塊鏈應用中有挖礦的需求,傳輸耗能較大,而5G則可能極大地降低其傳輸成本。人工智能方面,其可以通過交易機器人、人工智能策略制定上與區塊鏈的安全可信結合,為
加密貨幣或數字資產交易等方面帶來更多可能。
楊俊還補充道,目前結合區塊鏈的可驗證計算、隱私計算、多方安全計算等涉及密碼學的領域,僅依托區塊鏈還很難發揮價值,未來,結合5G、人工智能等技術,相信也能為其在
金融等領域的應用帶來更多發揮作用的空間。
趣鏈科技總裁張帥則告訴記者,在新技術融合方面,趣鏈區塊鏈平臺正發力區塊鏈+物聯網技術融合創新,自主研發區塊鏈專用芯片、可信數據證明服務等多項核心技術。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呈現出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融合發展態勢,共同為未來智慧社會搭建起高速、智能、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可以說,新技術融合的發展對助推區塊鏈擴大應用范圍有著極大的作用。
此外,今年
幣圈的DeFi概念大熱,其也給區塊鏈金融帶來想象空間。DeFi可直譯為去中心化金融,一般指基于智能合約平臺(如
以太坊)構建的加密資產、金融類智能合約以及協議。本質上,DeFi就是提供一種金融服務,且完全由去中心化的機器提供服務,比如金融借貸、理財投資等。
眾安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探索 DeFi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方向。其表示,DeFi不會是區塊鏈技術的最終形態,但DeFi中發生的衍生品理財、借貸、抵押、保險、托管等金融行為相對CeFi更靈活更高效更符合定制化需求,能夠降低地緣、人文、經濟等因素帶來的金融成本,為普惠金融提供一種可能性,但是在監管空白的環境下不可避免地帶來的合規風險、技術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也是它繞不開的“懸頂之劍”,但也為區塊鏈基礎研究帶來豐富的素材。
李煉炫也告訴記者,DeFi領域目前已經有兩大技術可以在現實金融領域落地,一個是自動做市商(Automated Market Maker,AMM)。金融市場發展至今,穩定于“詢價、報價、競價”三種交易制度,而AMM采用一種新的交易范式:基于區塊鏈智能合約,不需要訂單,也不需要做市商報價或者系統撮合,而是利用儲備池中的流動性來完成資產的交易兌換。二是利用智能合約進行質押借款,可實現自動借款、清算,并保證了抵押品的公開透明、不可挪用。當然,上述技術目前還處于早期,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善才可在金融領域大規模應用。
關于DeFi存在的風險,楊俊告訴記者,首先,目前區塊鏈以及加密貨幣均為新興產物,特別是基于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相關交易平臺真實身份很難追蹤。在這樣的背景下,監管方面很難落到實處,形成較大的挑戰。
除此之外,較大的平臺如以太坊提供的智能合約安全性較高,而其他平臺的底層合約安全性則較難保證,特別是當平臺方存在主觀惡意時,就會產生惡意挪動用戶數字資產、跑路等風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