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盡管
區塊鏈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但其仍有自身難以忽視的短板。
較為明顯的體現在于,2020年央行推出中國央行
數字貨幣(DCEP),其部分特性與區塊鏈類似,比如有限匿名支付特性,即DCEP只對央行披露交易數據,不會泄露個人信息和隱私。但2019年時任央行支付司副司長的穆
長春,在第三屆中國
金融四十人伊春
論壇上明確表示,DCEP在央行這一層并沒有使用
區塊鏈技術。關于其中原因,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主要在于區塊鏈的低并發、以及去中心化特性上。
歐科云鏈首席研究員李煉炫告訴記者,區塊鏈技術的低并發問題,確實是央行數字貨幣最終未采用區塊鏈技術的重要原因之一。區塊鏈技術的并發上限取決于共識算法的改進,目前一些
聯盟鏈的共識算法已經可以讓交易處理能力達到上萬級。受制于此,目前區塊鏈技術主要用在一些低并發的場景,如溯源、
供應鏈金融等等;而高并發場景,如清算系統等還有一定的難度。
張義軍則向記者表示,技術最終需要服務于業務和場景。DCEP是央行主導的,它不需要且無法分權,這樣的場景中使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顯得“勉強”。同時,在區塊鏈上反洗錢、反恐問題無法很好地控制。
不過,多數受訪者仍然認為,未來區塊鏈技術依舊會在DCEP中扮演一定角色。張義軍認為,等DCEP發展到走出國門的時候,需要向更多外部參與者透明時,還是會采用區塊鏈技術。從技術層面來看,目前的分層分片、跨鏈有很多提升并發性的方案,擴展性并不差。真正需要探索解決的,還是區塊鏈復雜的治理和技術升級。
楊俊也表示,目前的區塊鏈行業也在推出低并發的解決方案,包括側鏈技術、分片技術等都能有效解決低并發問題。針對DCEP,區塊鏈依舊能夠解決其有限匿名、可溯源的技術需求。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