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中國芯片產業在過去20年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比如說半導體設計行業,我在2003年的時候做過一個產業研究,全國整個產值也就10幾個億,2020年則達到了3000億人民幣,這是幾百倍的成長。
中國的半導體進口是3000億美金,而芯片設計產值是3000億人民幣,并且大多數集中在金字塔的底端,即比較低端的產品。如果單看中高端的話,能夠國產化的比例是比較低的,產業鏈也不完備。
如何解決基于卡脖子問題所牽涉到核心的材料裝備和產品設計能力?從兩個角度去思考,一個是縱深,全產業鏈要往上移,這就看出自主能力有多強。另一個要關注未來卡脖子的問題。科技現在快速地變化,要看過去,也要看未來。要爭取抓住未來的科技產業里面的關鍵節點,建設未來“高速公路收費站”。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做到產業鏈既覆蓋過去,也覆蓋未來,并且是全產業鏈覆蓋。整個產業鏈好像是一顆洋蔥,要剝好多層。要思考如何“借力”,并且聚焦在核心點上。
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楊磊博士擁有20余年技術開發、公司戰略和運營、以及投資的經驗。他負責在先進科技領域的投資,主要包括多個技術創新驅動的領域,如智能系統,
物聯網,傳感器及半導體,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新材料和環保。楊磊投資及負責投后管理的項目包括:安集微電子,黑芝麻(000716,股吧)智能,諾菲納米科技,清鋒時代,清智科技,億智科技,云英谷科技,登臨科技,芯樸科技,Crossbar,Hiretual,聯睿微電子,通用微等。
楊磊曾任VantagePoint Venture Partners(VPVP)的董事、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的全球副董事,曾參與多家美日歐大型科技企業的重組轉型、跨國并購整合及管理提升。
朱燦:針對產業薄弱環節,需要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而在產業優勢領域,需要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的獨門絕技。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
其次,產業鏈和
供應鏈的發展離不開政府、企業和社會資金。政府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的舵手,給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發展提供方向。社會資金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的
能源,給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而投資機構作為社會資金配置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順應政府引導的方向和趨勢,將產業鏈供應鏈作為未來投資的重點,給作為發展載體的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王嘯:國產替代是大趨勢,中國企業需要改變之前站在巨人肩上的情況,自己成為巨人。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善完整的產業鏈條,現在最重要的是深耕底層技術,加大國產替代的力度,只有掌握了底層的“根技術”,才能避免“卡脖子”的問題。
底層技術能力的創新,對于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比如現在我們在5G、量子計算等根技術上已經開始領先。
作為投資機構,我們一直也在技術的底層上進行布局,例如在AI技術的底層投資了一流科技。目前應用廣泛的算法和框架大部分還是來自于國外,一流科技研發的正是AI領域操作系統級的深度學習框架。中國需要一套完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度學習框架和模型,這是AI領域非常重要的戰略入口。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