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過去十年,誕生了BAT、頭條、美團、滴滴、京東、拼多多等這樣數千億美金市值的互聯網企業。隨著8090后成為消費主力軍,消費領域還是會涌現一些新的投資機會。
科技驅動的產業投資最大的問題是周期長,我們曾做過一個分析,半導體公司上市的平均時間在十年以上,不過這個周期正在變短。其中變短的一個直接原因是科創板的推出。以前企業上市有各種附加條件,比如要求連續三年盈利,要求彌補歷史虧損等。現在則沒有了這些要求,使得公司上市的時間提前了三年。
一家公司從成立到上市只需六七年時間,這已經很不錯了。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在科技領域,能做到這樣的速度,我覺得只有美國和中國。
我想強調的是增加消費的前提是基礎產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會涌現出一批科技驅動或者以科技壁壘為核心的企業。
朱燦:在我看來,ToC和科技驅動的產業不是一類概念。而科技驅動的產業就是一種產業分類上的概念。因此,兩者其實并不是同一類概念。
但是兩者并非對立,而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比如,過去十年,ToC領域的集中爆發背后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通信基礎設施升級帶來的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反過來,ToC業務帶來的營收又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公司和行業的巨大發展。再比如,華為是科技驅動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旗下的消費者業務部門也是國內成熟的ToC業務部門。在企業內部,科技創新可以給消費者業務帶來效率上的提升,反過來,消費者業務又可以給科技研發帶來資金上的支持。由此,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當然,我們也需要看到中國單純的人口紅利期在逐漸消退,所以往后單一的ToC業務可能沒有那么矚目的增長速度了。因此,那些將科技驅動與ToC業務結合在一起的企業或者產業可能會是未來的投資熱點。
王嘯:未來10年,一定是ToB當道。這一次席卷全球的疫情則是給產業的數智化按下了加速鍵,加速了市場對產業數字化的共識,使得這一進程提前了4-5年的時間。
科技是ToB熱潮的底層推動力量,在“云管邊端”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會。我們投資的青云等云計算公司,使企業上云成本更低、更方便。企業軟件上云之后,使用成本和IT成本極大的下降,很多企業會愿意嘗試使用云計算之上的企業服務。
隨著5G技術、云計算技術,以及硬件和傳感器技術的提升,從端到云所有的部分都已經比較完備,這是產業數字化能夠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
王嘯現任九合創投創始人,擁有逾20年的互聯網風險投資和創業經驗。他于2011年創立九合創投,此前為
百度創始團隊成員,被稱為“百度七劍客”。
在過去近10年中,王嘯領導的九合創投已投資超過200家中國早期初創公司,聚焦于互聯網和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升級和新消費投資,代表項目包括36氪、Momenta、安聲科技、Airdoc、迅蟻科技、石墨文檔、51社保、下廚房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