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參加在
廈門舉行的海洋永續
論壇,發言時提到了智庫研究應當具備的三個基本功:數學、歷史和哲學。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是思想和方法論,而不是特指具體的數學分析工具或具體的哲學或歷史學知識。
先用一句話來概括三者的關系:數學使問題科學化,歷史看問題有厚度,哲學幫助人把握分寸。
數學思想,特別是笛卡爾坐標系,以利于幫助人們找到研究問題的坐標原點(政策研究中的出發點、落腳點等均可以看成原點),進而可以分析一個研究對象(一個問題、一個地方)的現狀是什么(起點)、發展條件如何(邊界條件、約束條件等),并做SWOT分析,按照“鍛長版、補短板”等原則,提出事物的發展方向、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路線圖。
為什么有些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有悖常理或難以被大多數人理解呢?用數學思維很好解釋:研究者的出發點與常人不同,TA所看到的、想到的,肯定與常人不同。比如,有人研究提出,中國在2016年全面超過美國。但事實并非如此,中美貿易摩擦時雙方加稅清單上的產品目錄揭示了,雙方的差距還不小,我們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級產品,而美國主要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打個不恰當比方:我們是青菜蘿卜,美國是光刻機等電子產品。
進一步追問:為什么現實差距這么大,還有專家認為我國已經全面超過美國了呢?可能選擇的比較對象有問題,可能是“屁股指揮腦袋”?誰知道呢!
歷史的思維,也就是把研究對象放在長時間的歷史尺度上看,得出的結論有時會不大相同。例如,現在不少人喜歡用“更”而不是“最”。其實,從比較的角度看,無論是更還是最,都是在特定時間內的比較結果;如果缺失了比較的時間,就會得出令人不太信服的結論,說出常人不太容易理解的話。
關于比較,《道德經》早就論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這里就列出了六對比較關系。
經常聽一些老專家說,現在的有些研究缺乏常識。這句話,其實也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研究者真的缺乏常識,二是說話者缺乏與時俱進的知識更新。這就是說,缺乏常識的結論不能“一概而論”。
事實上,這里已經涉及第三方面的基本功了,也就是說哲學。哲學告訴我們的,是唯物辯證法,是“一分為二”,是相對論。
我們在做建議時,應當多聽“老人言”:兩益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好的辦法是給出不同的方案,并說明每個方案的利弊。
至于決策,那是決策者的事情。
咨詢者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手伸得太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