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三大攻堅戰,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防范化解重大
金融風險。其時間表為,2018年邊制訂攻堅戰行動方案,邊落實各項工作舉措;2019年承上啟下,全面、縱深推進各項任務部署;2020年是攻堅戰收官之年,力爭從基本完成風險治標逐步向治本過渡,完成攻堅戰的既定任務。
按照安排,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重點推進五項工作:一是有效穩住宏觀杠桿率,控制重點領域信用風險;二是穩妥化解影子銀行風險;三是有序處置各類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四是全面清理整頓金融秩序;五是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加強預期管理和輿論引導,切實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外部沖擊風險。
今年8月郭樹清在《求是》發文指出,經過持續努力,金融風險總體趨于收斂,金融體系韌性明顯增強。不僅成功避免了風險隱患向金融危機演變,也為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創造了寶貴的政策空間和回旋余地。
在《輔本》中,郭樹清表示,三年攻堅戰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的金融安全形勢仍然十分復雜。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經濟金融運行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金融監管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從國外看,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加,金融運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一些國家采取強刺激做法,實施“無限量寬”政策,長期負面影響難以估量。其他自然災害、地緣政治等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加許多新的不確定性,外部環境變化可能造成更大沖擊。
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人口未富先老、經濟杠桿率過高、科技創新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等重大挑戰。此外,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單位產出所需資金增多。受多重因素影響,金融業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和服務方式與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很不適應。
郭樹清還指出,金融體系內部風險仍在持續積累,一些長期形成的隱患并未徹底清除,疫情沖擊下新老問題相互交織疊加。如結構復雜的高風險影子銀行容易死灰復燃,銀行業不良資產反彈壓力驟增,一些中小金融機構資本缺口加速暴露,企業、居民和地方政府債務水平進一步抬升。
債務水平的抬升實際上反映為宏觀杠桿率的上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杠桿率增幅為27.7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杠桿率攀升3.7個百分點),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70.1%。結構上看,一季度企業部門是杠桿率上升的最重要推動力,企業債務攀升貢獻達到七成;三季度居民和政府部門成為杠桿率上升的主動力,貢獻率分別為46%和65%。
“三季度杠桿率增幅已趨緩,其原因在于經濟的強勁復蘇,季度名義GDP同比增長高達5.5%。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速會進一步提高,宏觀杠桿率階段性快速攀升過程基本結束。”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曉晶表示。
郭樹清還特別闡述了金融科技的監管問題。他表示,現代科技已經并將繼續對金融業態帶來巨大改變。科技變革有利于發展普惠金融、提升服務效率,但也使金融風險的形態、路徑和安全邊界發生重大變化。
“
數字貨幣、網絡安全、信息保護已成為金融監管的全新課題。我國移動支付、線上借貸和互聯網保險等走在世界前列,意味著法律法規和風險監管沒有成熟經驗可資借鑒。”郭樹清表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