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數據、網絡和共識三層,分別承擔了
區塊鏈底層數據表示、數據傳播和數據驗證功能的話,合約層則是封裝各類腳本代碼、算法以及更為復雜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系統實現靈活編程和操作數據的基礎。
作為一種自我執行的協議,智能合約被嵌入在區塊鏈的計算機代碼中。該代碼包含一組規則,在這些規則下,智能合約的各方同意彼此進行交互,且如果滿足預定義的規則,協議將自動執行。由此,智能合同提供了有效管理權益資產及多方之間訪問權的機制。
有了智能合約,每個協議、流程、任務及支付都可以有一個數字記錄和簽名,這些數字記錄和簽名可以被識別、驗證、存儲和共享。智能合約在此形成了治理規則——規章制度、管理法規、程序規則或組織章程——并用自我執行的代碼取代日常運營管理。智能合約通常具有一個用戶接口,以供用戶與已制定的合約進行交互,并確保交互行為都嚴格遵守此前制定的邏輯。同時,得益于密碼學技術,數據加密還能保證協議各方的匿名性。
由此,智能合約不僅可用于簡單的經濟交易,比如把錢從A匯到B,還可用于注冊任何類型的所有權和產權,比如土地登記和知識產權,或者管理共享經濟的智能訪問控制等。換句話說,由于智能合約運行在區塊鏈P2P分布式網絡之上,規則不僅可以應用于企業內部,還可以應用于區塊鏈上的其他業務合作伙伴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