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央行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國際化走過了十年進程,這十年也正是中國經濟規模快速增長、全球貿易份額持續提升及
金融市場開放持續深化的過程。隨著貨幣國際化的經濟、市場和價值基礎的不斷夯實,這十年以來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人民幣的支付結算功能不斷增強,投融資功能不斷深化,儲備貨幣功能逐步顯現。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出現、
數字貨幣等新技術的興起,在新時期人民幣國際化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有望保持平穩增長,金融開放也將持續深入,而“一帶一路”及自貿區建設不斷推進,這些都將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人民幣國際化將顯現出新的趨勢,國際化進程也將更加平穩、更可持續。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成就
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金融領域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以及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也快速發展。具體說來:
一是跨境貿易支付結算快速增長。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金額從2010年的5063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51100億元,年均增速為33.5%。其中,服務貿易跨境人民幣結算占服務貿易進出口比重從2015年1月份的17%增至2019年9月份的37%。人民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與我國發生人民幣跨境業務的國家和地區達242個,發生業務的企業超過34.9萬家,銀行超過386家。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快速增長,人民幣國際支付市場份額持續提升。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數據顯示,人民幣國際支付市場份額由2012年的0.3%提升至2019年9月份的1.95%。
二是跨境投融資快速增長,境外主體持續增持人民幣資產。2019年前10個月,人民幣直接投資結算金額共計2.2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了10倍多。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規模為5.86萬億元,較2013年底增長104%。其中,持有境內股票1.77萬億元,債券2.18萬億元,貸款0.82萬億元,存款1.09萬億元。
三是人民幣計價功能不斷突破,國際儲備功能逐步凸顯。2016年10月份,人民幣被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占比達到10.92%,僅次于美元和歐元。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調查(COFER)報送國持有的人民幣儲備規模為2176.4億美元,在整體已分配外匯儲備中占比1.97%,創IMF自2016年10月份報告人民幣儲備資產以來最高水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四是跨境人民幣業務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金融市場開放成效顯著。截至目前,人民銀行已在美國、德國、法國、南非、韓國、日本、俄羅斯等2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截至2019年6月底,CIPS(跨境支付系統)已有31家直接參與者,847家間接參與者;實際業務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相關金融改革穩步推進。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管道式開放深入推進,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不斷完善,在合理均
衡水平的基礎上保持基本穩定。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直接投資外匯管理率先實現基本可兌換,證券投資項下可兌換有序進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