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強化
區塊鏈等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這是區塊鏈首次被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被列入國家規劃。2018年6月,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再次鼓勵區塊鏈等新興前沿技術在工業互聯網中的應用研究與探索。那么,目前我國
區塊鏈技術現狀如何?在
金融業中又有哪些應用空間?
知識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全球區塊鏈企業發明專利排行榜前100名的企業中,中國占比高達67%,排名第一。
而金融領域是目前區塊鏈最主要的應用場景。以銀行為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日前發布的第二批共309個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公告顯示,全國已有工商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
江蘇銀行、微眾銀行、蘇寧銀行6家銀行備案14項區塊鏈服務,布局方向主要為金融場景。
工商銀行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該行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出“工銀e信”網絡融資金融服務平臺,實現核心企業應收賬款在供應商中信任轉遞、流轉,上線首月已注冊包括中鐵、招商局等500多家
供應鏈企業,累計簽發6.1億元銀行貸款,交易流轉金額達5億元,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風控難題和緩解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此外,記者了解到,建設銀行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自2018年4月上線以來,累計交易量已突破3600億元,為銀行同業、非銀機構、貿易企業三類客戶提供基于區塊鏈平臺的貿易金融服務。今年10月9日,建設銀行在
北京又發布了“BCTrade2.0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提出新功能、新伙伴、新生態、新征程四個特色。其中,新功能即平臺新增再保理功能,商業保理公司可上鏈交易;新伙伴指由建信金融科技提供運維服務,保障平臺高效運轉;新生態是與銀行業協會、同業等推進跨鏈合作,實現不同平臺間的互聯互通、相互融合;新征程即通過“伙伴成長計劃”,與同業相互賦能,共同探索、協同推進區塊鏈貿易金融新業態。
除了銀行業,金融科技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區塊鏈產業。以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BATJ)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研究非常廣泛,已落地數字金融、供應鏈管理、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領域,備案項目與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據悉,在國家網信辦發布的兩批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名單中,京東數科備案了5個產品服務、百度備案了4個、阿里巴巴與騰訊各備案了兩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