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財經》統計發現,多數
區塊鏈研究院或實驗室成立于2016年與2017年,而2018年尤其迅猛,開年至今不足4個月時間就成立了14家。
萬向區塊鏈實驗室,是有據可考的國內最早專注于
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機構,由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于2015年9月出資成立。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以非營利機構立身,《核財經》在其官網上看到,其關注重點一為技術研發、商業應用、產業戰略等方面的研究探討,二為行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每年,萬向區塊鏈實驗室都會舉辦區塊鏈全球峰會,并出版叢書、研究報告等,網上公開課則立足于區塊鏈基礎知識的普及。
綜觀各種區塊鏈研究機構,除極少數深耕于啟蒙、知識產權或
物聯網外,大多數為綜合類研究機構,總體而言核心業務涉及區塊鏈底層技術(以及規范或標準的建立)、監管或政策法規研究、區塊鏈+
金融、人才培養培訓、區塊鏈測評五類,某種程度上預示了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區塊鏈產業的創新發展方向。
研究機構在定位上亦顯露雄心,至少有5家研究機構明確提出要建成一個政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臺,如萬向區塊鏈實驗室與北大光華新金融與創業投資研究中心區塊鏈實驗室,后者稱“為產業界、學術界、監管層等各方提供信息溝通平臺”。可見,技術應用落地或成果轉化,已被提上了日程。
不過,就像
加密貨幣熱潮中避免不了山寨幣與
ico騙局的出現,在區塊鏈成為風口的情況下,區塊鏈研究機構亦是良莠不齊。《核財經》發現,并非所有的區塊鏈研究院都在實際運作。新近成立的研究院大都處在籌備期或剛揭牌的狀態,因此不會有任何可展示的成果;而2016年與2017年成立的眾多研究機構,許多僅在新聞報道中曇花一現或名存實亡,有的甚至連發起方、成立時間、研究定位等基本信息亦缺失,此后PC端查不到任何相關動態進展或項目成果。建有官方網站、或有完整研究團隊介紹、或有ICP備案的研究機構,如中鈔、唐盛、
武漢大學、同濟大學、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等,只是其中少數;而真正有研究成果落地并投入商用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
多家研究機構紛紛以“首家”自居,更是顯露了這個領域浮躁的一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