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的出現引發了鯰魚效應,全球對法定數字貨幣討論更為熱烈,各國未雨綢繆,加快了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工作。就連此前似乎并不感興趣的歐洲央行,近期也開始討論開發統一的數字貨幣的必要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7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就指出,全球近七成央行都在研究法定數字貨幣。
不少人擔心,Libra一旦流通,或有成為強勢貨幣的可能,與各國貨幣產生兌換關系,并侵蝕法定貨幣。而弱勢國一旦調控失誤,容易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甚至“去本幣化”。過去,津巴布韋廢除本幣,被迫采用美元和其他貨幣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融研究所特邀研究員趙鷂指出,如果Libra這類
加密貨幣在零售支付應用上取得成功,會與法定貨幣之間存在競爭關系。
就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來說,趙鷂認為,Libra的設計思路與人民銀行的DC/EP方案有諸多相似之處,其采取的100%儲備發行方式與DC/EP方案完全一樣,同時兩者都將被用于零售支付場景,因而Libra與DC/EP形成直接的競爭關系。
“Libra也將成為‘攔路虎’。” 趙鷂認為,Libra項目瞄準了跨境金融業務特別是跨境零售支付,這與我國希望的移動支付“走出去”將形成更為直接的市場競爭,加之美元化在全世界有著較為深刻的歷史根基與現實影響,使得央行數字DC/EP方案與產品“走出去”更加艱難。
“我們應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趙鷂認為,Libra儲備資產有巨大的投資需求,很有可能會對金融市場造成巨大影響,從而給金融市場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應該更加注意,隨著其規模的擴大,可能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
趙鷂表示,加密貨幣的推行速度會非常快,與傳統貨幣的貨幣替代完全不同。一旦一種加密貨幣獲得成功,對其監管和限制就會變得很困難。我國在推進數字貨幣的過程中,要吸收其優點,借鑒其思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也可以有發揮的空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