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
數字貨幣,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
比特幣或者是臉書計劃推出的Libra。和這些所謂的數字貨幣不同,央行將要推出的央行數字貨幣DC/EP是有國家信用背書的。
我國央行早在2014年起就已經啟動了數字貨幣的研究,至今已有5年的時間。到現在,央行數字貨幣可以說已經呼之欲出。那么,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推出后,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人民幣都會被數字化的貨幣取代,現金就會消失?
“我從來沒有想過中國會進入一個無現金社會,我可能會用‘輕現金社會’這個概念。”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
長春介紹,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這是因為M1、M2已經實現了電子化、數字化,沒有必要再用數字貨幣進行數字化。
M0指的是流通中的現金,也就是說,央行數字貨幣DC/EP將從替代流通中的紙鈔和硬幣入手。至于其他,比如居民存款、企業存款等在銀行賬戶中的錢,本來就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因此不需要再進行重復建設。
穆長春表示,央行數字貨幣DC/EP是對M0的替代,而對于現鈔是不計付利息的,因此,不會引發
金融脫媒,也不會對現有的實體經濟產生大的沖擊。另外,央行數字貨幣DC/EP用于小額零售場景,不會對存款產生擠出效應。
使用數字貨幣時,與微信和支付寶支付有何區別?穆長春指出,對老百姓來講,基本支付功能在電子支付和央行數字貨幣DC/EP之間的界限實際上是相對模糊的。當然,央行數字貨幣在一些功能實現上會和電子支付有很大的區別。
很多人使用現金是出于匿名交易的需要,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推出后,是否匿名交易就不再可能?
穆長春表示,DC/EP的設計,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征,也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現鈔比較好的工具。央行數字貨幣采用可控匿名,滿足公眾合法的匿名交易需求,同時也要執行反洗錢、反恐怖融資、防止用于網絡賭博和任何網絡犯罪活動的功能。
這也就意味著,與比特幣等強調去中心化不同,央行數字貨幣仍將采用中心化的管理辦法。在發行時,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保持央行的中心地位,并由指定機構進行貨幣的兌換。中心化也是為了避免指定運營機構貨幣超發,不改變現有的賬戶體系,也不改變貨幣政策的傳導方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