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
數字貨幣在平臺數字貨幣之上,再加一個法定貨幣的數字工具。那么對傳統的銀行體系,對我們剛才講的數字平臺,對
金融的生態有可能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在思考央行數字貨幣影響的時候,一個關鍵的考量因素就是央行是否付息。比如說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從目前媒體披露的一些說法,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是不付利息,只是替代M0,所以央行數字貨幣叫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央行起這個名還是要強調是電子支付,主要是個支付工具來替代現金。
在是否匿名這塊,我畫一個問號,央行數字貨幣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做到匿名還是部分匿名,匿名性有助保護消費者的隱私,一定的匿名性還是挺重要的,但這不是我講的重點。我主要想講央行數字貨幣不付息。現金也不付息,但它有一定的交易成本,比如說去銀行取錢很麻煩,還要點鈔,此外鈔票還有受損或丟失的可能。所以電子貨幣雖然和現金都是零利息,但它的交易成本比現金低,所以能夠起到替代現金的作用。這樣的話央行就會獲得便利收益。
但在我們中國,當前現金都已經被微信和支付寶等支付工具替代差不多了,央行數字貨幣到底是替代現金還是替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當然這里有一個問題,央行數字貨幣能不能替代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之所以增長快,是因為它有應用場景和平臺,央行數字貨幣要怎么發展起來?我個人猜想,應該還是有很多方法推廣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比如說公交系統的支付裝上央行數字貨幣的接口,甚至可以想象公務員發工資發央行數字貨幣,要繳稅需要用央行數字貨幣繳納等等。
其他國家的央行也在研究數字貨幣,我看到一些文獻,他們研究數字貨幣更多是支付利息,那央行數字貨幣就類似銀行存款,可能導致一部分銀行存款轉為央行數字貨幣,類似大家在央行的存款,這個影響就大了,主要是傳統的銀行機構受到影響。銀行過去獲得的便利收益就受到擠壓,銀行的融資成本上升,利差減少。按照我們的估算,2011-2019年中國每年約有2%的GDP的便利收益被銀行體系獲取,美國低一些,大概1%。
央行對數字貨幣付息的另一個影響是,央行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安全資產而且是對所有的企業和個人開放,現在只有銀行可以持有央行的負債,非銀行企業和個人要持有政府的負債作為安全資產,就只有國債或者地方政府債。
央行數字貨幣怎么投放出去?是個現實問題。我認為付息與否是關鍵。如果不付息,央行數字貨幣僅是替代現金,這個量會很小,而且完全是交易行為的結果。在那種情況下,估計會體現在央行負債端的變化,央行數字貨幣增加、流通中現金減少,或者是銀行在央行的準備金減少,體現為要么替代現金,要么替代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和銀行賬戶還是連在一起,最終體現在銀行在央行的準備金相應減少。當然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加,交易需求會有趨勢性上升,負債結構調整是不是足夠?也可能不夠,可能讓央行整個資產負債表有所增加,但這個量應該比較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但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支付利息,就會是新型的安全資產,個人和企業的需求量可能比較大。單純靠央行負債端的自我消化、相互替代,保持整個資產負債表規模不變,那就不現實了。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需要增加以滿足非銀行部門對央行數字貨幣的需求。那央行資產端要把貨幣怎么發出去呢?比如說購買國債,購買風險資產或者再貸款,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我剛才舉的例子,給公務員發工資,實際是財政行為,央行資產負債表和財政聯系在一起了。這有深刻的公共政策含義。
如果中國央行成為世界上首個發行數字貨幣的央行,可能會比較謹慎,首選不支付利息的模式,因為付息的影響太大,包括需要考慮通過什么手段進行央行負債表的擴張,涉及到很多復雜的公共政策問題,尤其是貨幣和財政的關系,所以正因為這樣,央行數字貨幣的第一步可能只是替代現金。
公共政策含義
首先是宏觀政策,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金融穩定。貨幣政策方面,如果央行數字貨幣不付息,那么就是類似現金,其供給的量由交易需求決定,是經濟活動的結果不是原因,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這個月單位發工資,因為某種原因不是劃到銀行賬戶上而是給你現金,你會不會因為現金多了而增加自己的消費支出?正常情況不會,因為真正收入并沒有發生變化。
但如果付息,央行數字貨幣將變成流動性資產,會影響我們個人和企業的資產配置行為,那就是一種新型的貨幣政策工具,而且是強有力、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現在央行的貨幣政策影響我們個人和企業行為是間接地影響,是通過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來影響消費和投資。但是某一天,如果我們每個人、每家企業持有央行付息的數字貨幣,央行就可以通過調整數字貨幣的利率或者數量直接影響消費和投資行為。
央行對財政政策有什么影響呢?如果央行對數字貨幣不付息,量有限,央行獲得的便利收益收入也有限。但如果付利息,可能就帶來央行利潤的明顯增加。過去由銀行獲得的提供公共服務的收益部分就回到了央行手里,央行作為政府的一部分,意味著政府的預算外收入增加,財政擴張的空間增加,財政可以更大力度的減稅和增支,而不體現為赤字的增加。從某種意義上講,隨著央行數字貨幣尤其是付息貨幣的發展,歷史的鐘擺可能回擺,回到早期銀行體系不是很發達貨幣增長主要來自財政的模式。
央行數字貨幣如何影響金融穩定?非銀行部門直接持有央行的負債而且比現金的交易成本低,更安全,有人說,擠兌銀行更方便了,一有風吹草動,大家可能就把銀行存款轉為央行數字貨幣,擠兌銀行,對金融穩定產生不利。直觀上看是這樣,但我認為能夠發生銀行擠兌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銀行的市場紀律約束,換個角度講,它是有利于整個體系的穩定的。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情形,某一天如果大家發現我們存在銀行的錢不能夠轉到一個真正安全的地方,我們怎么對銀行體系有信心?所以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有爭議,不是簡單的否定和肯定。
以上講的是宏觀政策,數字貨幣還涉及到超越貨幣金融的一些公共政策問題,比如說大數據到底是公共品還是私有品?現在螞蟻金服和騰訊通過支付掌握了大數據,并借此提高效率,比如說金融,降低對抵押品對房地產的依賴,發展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這個影響是正面的。央行如果把它替代或擠壓了,支付數據到了央行手里,央行怎么用這個數據?但另一方面,如果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數據在科技巨頭平臺手里,會不會形成壟斷?阻礙創新?實現數據的公共品屬性,不一定必須需要在政府手里,通過讓私人部門參與也可以實現,但私人部門如何參與?如何避免數字平臺的壟斷?這些都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的公共政策問題。
最后回到國家貨幣和私人貨幣的問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市場競爭,現在又增加了央行數字貨幣,但央行既是市場競爭的參與者又是監管機構,怎么平衡這兩種角色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我們看貨幣金融的歷史,基本上是私人部門創新競爭然后政府監管,現在央行也參與競爭,怎么平衡?
前幾天財經峰會采訪格林斯潘,問他對央行數字貨幣的看法,他的回答是央行不需要發行數字貨幣。那到底央行數字貨幣是否應該發行,我的觀點還是應該的。為什么?在現代金融體系政府是通過什么來維護法定貨幣作為記賬單位的機制呢?實際上有三個,一是財政,即財政支出和繳稅必須以法定貨幣;二是金融監管,廣義貨幣由信貸創造,監管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就是維護法定貨幣的穩定;三是現金,讓老百姓還有一個最后的屏障,從某種意義上講現金擠兌銀行的角色,是政府維護記賬單位這一根本的貨幣功能的機制。那在數字經濟時代,無現金社會只剩下財政和金融監管兩個手段。從這個意義上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來替代現金,是有公共政策的價值。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